医学科普
发表者:方兆山 人已读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的通俗叫法,可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所引起的肝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与饮食和卫生行为习惯密切相关,人们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即进食未熟透的鱼或“鱼生”)而被感染。
一、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重度感染者可出现腹泻、精神不振、肝肿大、黄疸等表现。如患者长期带虫,对肝胆系统造成慢性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胰腺炎,以及肝硬化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胆管癌等严重后果。
二、肝吸虫地域分布及危害
肝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世界范围内肝吸虫的感染人口估计达3500万人,我国感染者约为1500万人。我国是肝吸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且以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感染率最高。被我国卫生部列为(2006年~2015年)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肿瘤研究中心确定肝吸虫为引起肝胆管癌的I类致癌因子。《柳叶刀传染病》发表了关于全球食源性吸虫病研究成果,推算全球每年因肝吸虫感染造成5 591例死亡。推算全球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细胞癌每年为5 000余例。
三、肝吸虫病的致病原因
(1)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如进食麻辣烫、火锅、烧烤等,淡水鱼虾螺等产品作为菜品常在未全熟状态下进入人们口中。
(2)盛过生鱼虾的器皿不洗干净直接盛熟食。
(3)生活中生熟砧板不分,即切过生鱼虾的刀及砧板不洗就切熟食等。
(4)生活中的误解:喝白酒就能杀死肝吸虫,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白酒不但不能杀死肝吸虫,反而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还有认为酱油、芥末等调味料能杀虫,这也是错误的认识。肝吸虫的囊蝴对调味料的免疫力较强,调味料对这些根本不起作用。
四、检查方法
(1)粪便常规检查(查找肝吸虫虫卵)。
(2)抽血查肝吸虫抗体,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
五、诊断肝吸虫成立需具备的条件
(1)进食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史,或经常在外就餐史等。
(2)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轻微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等,部分出现肝功能异常患者可存在肝区不适、黄疸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细胞增高,肝吸虫抗体阳性等。
(4)在粪便或十二指肠液、肝穿活检病理检查出肝吸虫卵是确诊该病的最客观依据。
六、治疗方法
口服吡喹酮是肝吸虫治疗首选用药。总剂量为110-210mg/kg,分2-3天连续服药,每日口服3次,两餐间服药,其有效率超过90%。
在使用吡喹酮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轻微不良反应,比如乏力、头晕、肌肉酸痛麻木、视力模糊等情况;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疼痛等;胸闷、心跳加快等;发热、皮疹及皮痒等。(2)严重不良反应,如视力模糊、眼球震颤以及剧烈性头痛、突发性昏厥、持续性嗜睡;以及抽搐、大小便失禁、身体软弱无力至瘫痪等。心房颤动、胸闷,严重致休克及死亡情况;过敏反应如剥脱性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服用吡喹酮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当在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指导下服用。确保用药安全性。
七、肝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1)把住“病从口入”关,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鱼、虾,或半生食蛙、蛇、禽、等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
(2)定期到专业医院检查身体,一旦发现肝吸虫感染的,应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
(3)在生活中厨具一定要生熟分开,即分开使用生食、熟食的刀具和盛器等用品。
(4)提高对肝吸虫病的认知度和防病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本文是方兆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