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惊症
夜惊症又称夜睡症,是指一种常见于幼儿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恐怖表情和动作及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多见于4-12岁儿童,4-7岁为发病高峰。患病率为1%-4%。
[病因]
1.遗传因素 Kales(1980年)报道50%的患儿有家族史。
2.心理因素 睡前听了紧张、兴奋的故事,看了惊险的电影、电视等会诱发本病发生。家庭气氛紧张和意外生活事件可引起夜惊。
[临床表现]
夜惊多发生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四期,多在入睡后15-30分钟出现。儿童在睡眠中突然哭喊惊叫。两眼直视或紧闭,手足乱动,并从床上做起或跳起至地上。表情紧张、气急、颤抖。其内容往往反映过去恐怖的情感体验。当时意识虽蒙胧状态。一般发作持续1-10秒,又复入睡,次晨对发作往往不能回忆。
[临床诊断]
一.诊断标准
CCMD-3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发作的在一声惊恐性尖叫后从睡眠中醒来,不能与环境保持适当接触,并伴有强烈的焦虑、躯体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出汗等),持续1-10秒,通常发生在睡眠初1/3阶段。
2.对别人试图干涉夜惊发作的活动相对缺乏反应,若干涉几乎总是出现至少几分钟的定向障碍和持续动作。
3.事后遗忘,即使能回忆,也既有限。
4.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痴呆、脑瘤、癫痫等)导致的继发性夜惊发作,也需排除热痉挛。睡惊证可与夜惊症并存,此时应并列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梦魇、癫痫鉴别。
[治疗]
1.保持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及舒适的睡眠环境可起一定预防作用。
2.心理治疗 主要是帮助患儿找出病因,解除紧张情绪。
3.药物治疗 发作频繁者,可用小剂量镇静剂,或用小剂量的三环类药物,可试用阿普唑仑,或氯硝西泮,每晚睡前口服,或丙咪嗪,或卡马西平,每晚睡前口服。
4.针灸和推拿 也可采用。
5.中药验方 ①桑葚子(鲜果)取10-15g,干果可取6-8g,每日嚼服。②龙眼肉(干果),每次取4-5颗,每次取4-5颗,每日2次,连服7-14天。
[预后]
夜惊症一般不带来严重的后果,成年后可自行消失。
本文是李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