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种顽固性疼痛,急性期疼痛的很剧烈,如不得到彻底治疗,可能迁延为慢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使患者痛苦不堪,疼痛可能伴随终身。
好发人群
带状疱疹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疾病等的老年患者;长期疲劳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流脑、结脑患者;肿瘤患者行放化疗;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等。
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民间俗称“缠腰龙”、“蛇串疮”等,起病时往往出现身体某一部位剧烈疼痛,常见于胸背部,疼痛犹如烧灼样、针刺样甚至触电样。疼痛有时有间歇期,每天发作的频率和时间不固定。每次疼痛发作时往往只持续数秒到几十秒,但疼痛像刀割或者火烧、针刺、点击样非常剧烈,有时患者不敢触摸疼痛部位,偶尔衣服碰到也会疼痛难忍。
一开始疼痛部位皮肤可能无异常或者几粒容易被忽略的水疱。数天甚至10天后,疼痛区域可以出现大面积水疱。发生在胸部或者腹部的水泡往往呈条带样分布,因此被称为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疱疹呈集簇性表现,沿神经分布,所以呈带状。严重患者不敢触碰疱疹区域,连衣服的触碰都会引起剧烈疼痛,笔者就曾遇到过患者在衣服里面垫塑料盒和小板凳以避免衣服碰到疱疹区引起疼痛!
民间有传说,要是“缠腰龙”缠满身体一圈,这个人就会死亡。那这个说法准确吗?
其实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就是单侧性,也就是说它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不超过人体中央。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潜伏在脊髓背角,发病时只是一侧的脊髓背角内病毒被激活,引起单侧的沿神经分布的带状疱疹。极罕见双侧对称性的脊髓背角内病毒同时激活。也许可能会有多处或双侧脊髓背角内的病毒被激活,但会表现在不同的节段,所以带状疱疹累及双侧同一节段神经从而缠绕身体一圈是极其罕见的,若真有发生,也并不意味着有生命危险,而只是非常巧合。
疱疹出现后2周皮肤逐渐结痂愈合,但是疼痛可能持续存在。大部分带状疱疹4~8周愈合,疼痛也会在1个月后完全消失。如若不愈,这些病人中的大部分可能迁延为慢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皮肤疱疹消失后的部位仍有持续性的疼痛,疼痛往往非常剧烈。一般持续3到6个月,有的甚至长达数年。6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达50%-75%。当病程进展到后遗神经痛时,意味着治疗相当棘手,需要综合手段进行干预。
治疗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一: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营养神经、预防感染、止痛等。具体药物包括伐昔洛韦、甲钴胺、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干扰素等等。
二:物理治疗,包括超激光、经皮电刺激等治疗。
三:介入治疗
(1)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早期进行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神经阻滞包括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X线引导下硬膜外阻滞等等。
(2)射频疗法 射频包括脉冲射频和标准射频。脉冲射频对神经进行调节,标准射频则直接毁损神经。
(3)脊髓电刺激术 当带状疱疹发展到后遗神经痛,且疼痛非常剧烈,药物和一般手段控制不了时,可以考虑行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电刺激可以阻断疱疹部位引起的疼痛,是难治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它的不足是目前国内价格比较高,患者医疗负担较重。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当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不及时治疗时,可能会演变成顽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那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一旦发生急性带状疱疹,应做到以下几点,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第一,强调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应早期积极有效治疗,一方面应给予足量的抗病毒药物,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充分有效的镇痛,预防中枢痛觉兴奋灶的产生和突出重塑,从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所以一旦患病要即时接受正规治疗,且莫延误和治疗不彻底。
第二,要做到生活规律,心理平衡,坚持户外活动,饮食科学搭配,提高机体抵抗力。
第三,国外已有研究使用水痘-带状疱疹疫苗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和预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也会开展这方面工作。不管怎样,早期进行抗病毒、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等治疗,能减少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会。
本文系浦少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浦少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