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静脉营养
静脉营养应用的历史发展
60年代中期,stenley dudrick等经锁骨下静脉导管较长时间滴注高渗葡萄糖和水解蛋白,成功解决了提供营养而不引起液体负荷过重的问题,从此开始了静脉内营养技术用于临床。
70年代,晶体氨基酸(CAA)取代了水解蛋白,应用静脉脂肪乳剂。
80年代,微量元素用于临床,并制备出适于不同情况病人需要的特殊静脉营养液。
1972年法国Solassal等研究将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的混合液用于PN,名为“三合一”(three in one)营养液,以后又将电解质,维生素,徽量元素等混合于营养液中,称为“全合一”(all in one)营养液。至80年代中后期,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脂肪乳剂可与葡萄糖,氨基酸溶液配伍。1988年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
自70年代静脉内营养广泛用于新生儿以来,不仅使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并使生活质量提高,即使得其生长发育和大脑发育与正常新生儿相似,是新生儿治疗学和营养学的重要突破
目前,国内具备条件的大中型医院均有开展此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先天消化道畸形(如食道闭锁,肠闭锁),获得性消化道疾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短肠综合征等内科保守治疗),及不能耐受胃肠内喂养的早产儿等新生儿治疗领域。
为什么要开展新生儿静脉营养
胎儿通过胎盘在宫内接受静脉内营养,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取决于能否从胃肠道获得足够的营养。早产儿尤其极低体重儿按起能量储存及消耗计算(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能量储备明显不足:胎龄24周的胎儿脂肪积蓄量为体重的1%,胎龄28周的胎儿为3.5%;成熟儿则占到12%以上。),如不及早供给营养可在数天内死亡。营养不仅对体格发育还对脑组织发育至关重要,人类脑发育有二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为宫内15-20周,主要为神经细胞的增殖,第二次发生于宫内25周到生后2年,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如在此期间营养不良会影响脑的发育,造成脑组织体积小,脑细胞数减少,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所以,新生儿静脉营养的应用可以使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并使生活质量提高,即使得其生长发育和大脑发育与正常新生儿相似,是新生儿治疗学和营养学的重要突破
目前,我院新生儿科不断发展,不能耐受胃肠内喂养的患儿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而沧州地区又没有一家医院有完善的新生儿静脉营养体系,许多患儿因此丧失生命或至残,
另外,我院有开展此项技术的成熟的条件,有专业的新生儿医生进行组方,评价治疗效果;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保证此项技术的顺利实施;有本市唯一的层流液体配制室,保障配制过程的无菌;有受过训练专业的配制人员进行配制保证营养液的品质与安全。
所以,我们开展了此项技术
新生儿静脉营养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 适应证
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胃肠道喂养三天以上或不能满足其需求热量70%的新生儿
1全胃肠外营养(TPN)
(1) 严重先天消化道性畸形手术前后(如食道闭锁、肠闭锁等)
(2) 获得性消化道疾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内科保守治疗、顽固性腹泻、肠瘘、慢性肠梗阻、短肠综合征等)
(3)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呼吸窘迫,频繁呼吸暂停不能耐受胃肠道内喂养者
(4) 大面积烧伤
2 部分静脉营养(PPN)
(1)日龄一周内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kg-1.5kg之间,热卡摄入<90kcal/Kg/d
(2)日龄一周以上的早产儿,热量摄入<80kcal/Kg/d
(3)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新生耳
(二)绝对与相对禁忌证
(1) 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应在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疗情况下慎用
(2) 严重缺氧、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笔削在纠正后应用
(3) 循环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尿素氮>12.9mmol/l(36mg/dl)者应在严密监测下视病情慎用或禁用脂肪乳和非肝、肾并专用氨基酸。出现休克,禁用以营养支持为目的的补液
(4) 间接胆红素>170umol/l和/或白蛋白<25g/l、血小板降低、哟严重出血倾向者在严密监测下慎用脂肪乳剂
(5) 不具备监护设备及医疗护理条件和微量生化检测技术者,宜转至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用
我院新生儿静脉营养技术的优点
本项技术在国内大医院已经应用多年,实践证明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及至残率,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严格操作过程,就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出现;静脉营养技术的应用是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减轻了家属的压力
目前兄弟医院仍然采用的是多容器输液的方法进行营养液的输注,与此相比,此项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减少各营养液污染机会,一次性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配制 2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因为氨基酸与非蛋白热源同时输入,可提高氮的利用,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3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糖及肝损害等4 简化护士操作,便于护理。
本文是杨国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