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良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梅尼埃病?患了梅尼埃病该如何处理?

发表者:万良财 人已读

临床上遇到不少眩晕的患者,就诊时首先就问,医生,我反复眩晕了许多年,是不是患了梅尼埃病呢?这说明患者对梅尼埃病是有一定的模糊认识的。那么,什么是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内耳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通常为单耳发病,但随着病程延长,可能会出现双耳受累。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而导致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

梅尼埃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听力下降及耳鸣。梅尼埃病眩晕与其它中枢或周围性疾病引起的眩晕有所不同,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眩晕通常呈突发旋转性,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平面或方向旋转,或摇晃感,升降或漂浮感。眩晕发作时还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四肢冰凉等症状,睁眼或转头时眩晕加重,闭目时可稍有缓解,眩晕发作时意识通常是清楚的。眩晕持续的时间约为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通常23小时后转入缓解期,眩晕持续超过24小时者较少见。在缓解期可有不平衡或不稳感,这种情况可持续数日。

梅尼埃病另一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这种听力下降在发病初期患者常难察觉,但随着发病次数增多患者开始感到患耳听力下降,这种听力下降常呈明显的波动性,发病期即眩晕发作时听力下降明显,但间歇期听力下降会有所减轻。波动性听力下降是梅尼埃病与其它疾病引起的听力下降不同的显著特点。

梅尼埃病还有一重要的临床表现为耳鸣。通常发生在眩晕发作之前,初为持续性低音调吹风声或流水声,后转为高音调蝉鸣音或汽笛声。耳鸣在眩晕发作时加重,间歇期可减轻,但并不会消失。

患了梅尼埃病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去耳鼻咽喉科做相关的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脱水剂试验、耳蜗电图、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等,前庭功能检查,内耳磁共振(MRI)检查或钆造影内耳膜迷路MRI成像等影像学检查。

为什么医生让我行甘油试验?

上面已提到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耳膜迷路积水,那么用脱水剂让内耳迷路脱水后,听力应该会有所改善。甘油试验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而产生的。目前,甘油试验是公认的诊断梅尼埃病的一个重要客观依据。检查前要空腹,按1.21.5g/kg体重的甘油加等量生理盐水或果汁饮下,服用前与服用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做1次纯音测听。若患耳听力在服甘油后提高15dB或以上或言语识别率提高16%以上者为阳性。梅尼埃病患者在发病期甘油试验多为阳性。

甘油试验阴性是不是可以排除梅尼埃病的可能呢?

答案是否定的。梅尼埃病在间歇期、脱水等药物治疗期可表现为阴性。发病初期,听力损害轻微者也可为阴性。此外,有些梅尼埃病病史较长且听力重度损害者也可表现为阴性,所以对甘油试验阴性但反复眩晕伴听力下降的患者并不能完全排除梅尼埃病的可能。

最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梅尼埃病

患了梅尼埃病该怎样治疗呢?

首先,患者应清楚地认识到该病是一良性疾病,不应太紧张,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该疾病,如果规范治疗是可能完全治愈的。患者要调整好自己生活方式,要作息规律,避免不良情绪、压力等诱发因素。减少盐分摄人,避免咖啡因制品,戒烟酒。

其次,诊断出梅尼埃病是否立即要接受手术治疗呢?这可能是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根据2017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梅尼埃病手术适应证为眩晕发作频繁、剧烈,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那么,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呢?非手术治疗又分为发作期的治疗及间歇期的治疗。发作期的治疗可以应用苯海拉明、安定或眩晕停等药物控制眩晕、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急性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还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或甲强龙等。间歇期的治疗可以口服倍他司汀改善内耳血供、控制眩晕发作,也可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控制眩晕发作。

对于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内淋巴囊手术、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迷路切除术等。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是采用内淋巴囊手术,包括内淋巴囊减压术和内淋巴囊引流术,手术目的是为了减轻内淋巴压力,控制眩晕。

什么样的病人适合行内淋巴囊手术?

首先,医生会根据患者最近6个月内间歇期听力最差时纯音的听力情况进行分期,根据听力下降程度共可为分一、二、三、四期,其中四期最为严重。三期及部分二期梅尼埃病患者适合行内淋巴囊手术。四期梅尼埃病患者,因内淋巴囊已萎缩或内淋巴管闭塞,因此不建议行内淋巴囊手术。根据文献报道,内淋巴囊手术眩晕控制率约为6080%。

理论上来讲,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迷路切除术等属于破坏性手术,一般只对于病情较重的四期梅尼埃病患者才采用。

本文是万良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