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郁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淋巴管瘤:婴幼儿常见颈部肿块

发表者:黄郁林 人已读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又称为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它并非真性肿瘤,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有三种类型:囊状淋巴管瘤(囊状水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毛细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发病率为1/4000-1/2000,占婴幼儿所有良性病变的5.6%,约50%在出生时即已存在,90%以上在2岁以内发现,与性别和种族无关。

1、发病机制: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形成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原始淋巴囊如果不能与中心静脉系统相连通,则形成囊状淋巴管瘤;如果不与淋巴系统主干相连通,则形成海绵状淋巴管瘤。因颈静脉淋巴囊形成最早,体积最大,所以颈部发生囊状淋巴管瘤最常见75%,其次为腋部(20%)、纵膈(5%)。

2、临床表现:囊状淋巴管瘤最常见,发病部位都为颈后部。大的肿物可以越过胸锁乳突肌至颈前部并越过中线,向上可达腮腺、颊部、口底及舌根部,向下可达腋部及纵膈。多数患儿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质软,边缘光滑,有波动感,表面皮肤正常,不粘连,能透光,随着年龄增长,肿块逐渐增大。

3、诊断:颈部肿块根据病史、体征考虑淋巴管瘤,应常规行超声检查。超声表现:颈部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内肿块,“爬行样”生长;多为多房囊性包块,边界清晰,内可见纤维分隔,分隔腔隙较大;囊液为无回声或云雾状极低回声;加压可见变形。彩色多普勒无血流或分隔上可见点状血流。

MRI检查T1W1囊肿呈低信号,有囊内出血呈高信号,T2W1为高信号。

囊肿水瘤CT_副本.png

CT检查:常为颈后肿块,可向上延伸至咽旁间隙,向下达纵膈,大部分为多囊,可互相连通,少数为单囊,有钻孔生长特征;平扫囊内密度均匀一致,呈等密度或稍高于水样的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4、治疗

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的良性病变,生长缓慢,很少自然消退。在感染、发生囊内出血常突然增大、呼吸困难。对该病需采取积极恰当的治疗。

1)手术切除:是淋巴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治愈率75%。手术时需要仔细解剖颈部的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由于淋巴管瘤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包裹重要神经血管组织,25%术后复发,复发可通过注射硬化剂治疗。

2、介入硬化剂注射:硬化治疗是淋巴管瘤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化学物质破坏囊肿壁内皮细胞,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殖,使囊腔凝固、硬化、粘连、闭合。目前常用的硬化剂有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和聚桂醇。介入硬化剂注射治疗时,应进行分部位、多次囊腔内注射治疗,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在影像引导下尽可能抽尽囊腔中的淋巴液,再注入合适剂量和浓度的硬化剂。硬化治疗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组织;2)巨囊型效果良好、治愈率高、不易复发;操作简便、比较安全;3)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