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浩 三甲
陈浩 主治医师
武汉同济医院 过敏反应科

IgE--过敏性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冰山一角

3978人已读

提到过敏,不得不说一下IgE,自1966年日本科学家Ishizaka夫妇发现IgE,IgE逐渐成为诊断过敏性疾病的新指标,发展到如今,特异性IgE的检测已成为过敏原体外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唯IgE论是非的现象:IgE阳性,那就是过敏了;IgE检测值越高,过敏程度越严重;甚至在脱敏治疗中,也将IgE的上升与下降作为疗效好坏的标准。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IgE从发现到如今,只有区区半个世纪的历史,而最早关于过敏性疾病的记载,源于至少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在西方医学真正进入中国之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多由正邪、湿热等来解释,直到IgE的发现,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开始骤然清晰,Ishizaka夫妇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按照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将人体比作一个房子,过敏原进入房子,首先会遇到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个爱打小报告的家伙,他认定过敏原是不速之客,于是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辅助T细胞(Th2细胞),辅助T细胞觉得这事要跟B细胞商量一下,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开始分泌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在这种应急环境下迅速脱单,找到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并与之结合,可无奈僧多粥少,那些没有脱单的IgE抗体仍在房子里四处游荡,寻找可结合的受体,我们称之为游离型IgE,而脱单的IgE则为结合型IgE,结合型IgE专门为战斗而生的,他们结合高亲和力受体后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如同子弹上膛,待过敏原再次到访,结合型IgE抓住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一系列炎症因子,机体开始迅速作出反应,这就是过敏性疾病产生的理论基础。

源于以上机理,对IgE尤其是特异性IgE的检测,成为机体是否参与了过敏性疾病发病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正常人体内几乎检测不到特异性IgE,只有过敏病人,经过特定的过敏原刺激,才会产生大量IgE,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我们可以检测的,多为游离性IgE ,对于已经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高亲和力受体结合的IgE----结合型IgE是检测不到的,因而,我们的检测就必须考虑到以下可能:随着过敏症状的发生,结合型IgE不断被消耗,而游离型IgE持续补充,甚至病人突发大面积的荨麻疹或者过敏性休克,结合型IgE被大量消耗,游离型IgE替补上去成为结合型IgE,导致游离型IgE迅速减少,特别是在避开过敏原后,B细胞产生IgE的原材料被切断,可能会使实际检测到的特异性IgE水平下降。

总IgE分为特异性IgE与非特异性IgE,特异性IgE与过敏相关,而非特异性IgE则涉及多种因素,最常见的是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的感染,此外,还有器官移植、肿瘤等。

因而,特异性IgE阳性,可以诊断为过敏,总IgE阳性,不能作为诊断过敏性疾病以及过敏体质的标准;过敏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的评估,必须结合国际指南,根据其症状评分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来综合判定,特异性IgE和总IgE的高低,从来不是判断过敏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脱敏治疗时,由于有长期稳定的过敏原(脱敏试剂)的刺激,体内特异性IgE的水平变化并不明显,因而,其检测值的高低也不能评价脱敏治疗效果的好坏,但在脱敏治疗之前,特异性IgE检测值可以评估治疗过程中是否更容易产生免疫耐受

目前,国内IgE检测已逐渐普及,甚至有些医院已经将其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作为公认的体外过敏原检测的金标准,特异性IgE在诊断过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全、准确,而且受药物的影响小,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上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不可以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涉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它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诊断和治疗评估均有多种指标,岂是一个IgE就可以全部概括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陈浩医生”

qrcode_for_gh_ade8f2f7a985_1280.jpg

陈浩
陈浩 主治医师
武汉同济医院 过敏反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