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吗?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猝死的元凶,而且发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前有天涯副主编金波猝死在地铁站,后有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猝死在家中,无一不由心肌梗死引起,正是由于其起病急、危害巨大,广大人民群众谈梗色变,伴随着对疾病的过度关心和对理论知识的一知半解,不少“专家”开始杜撰心肌梗死发作时的急救良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咳嗽自救法、拍手肘急救法,这些歪理邪说广泛传播,所幸不少良心医者的呼吁和辟谣,正在慢慢改变这一现状:当急性心梗到来时,这些所谓的自救方法只会加重病情或耽误时间,普通老百姓只需要记得一点---争分夺秒,紧急送医!
当一个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送到医院,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行冠脉造影明确部位后,放置支架疏通血管,病人胸痛症状立即缓解,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关于心肌梗死的病因,教科书上林林总总,其先决条件无一不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冠脉狭窄,在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劳累等的刺激下发生的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斑块周围表面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所致,但是,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比如说,过敏?
1950年,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Pfister报道一例49岁的男性患者在注射青霉素4天后出现前间壁心肌梗死,这是过敏所致心肌梗死的首次报道,1991年,希腊学者Kounis第一次完整的描述了“过敏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1995年,芬兰学者Kovanen观察20例急性心肌梗塞去世的患者的冠脉标本,发现死者冠状动脉斑块糜烂和破裂部位,聚集大量的肥大细胞,由此推测肥大细胞中的胶原降解酶,可能诱导了冠脉斑块的糜烂和破裂。2003年,这种这种肥大细胞活性异常导致的过敏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被正式命名为“Kounis综合征”。
Kouni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是由于过敏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心脏的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组胺及过敏炎性介质,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或植入的冠脉支架内的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与传统急性心肌缺血的患病人群不同,Kounis综合征对过敏体质人群情有独钟,这类人群可能是原有冠心病患者,也有可能是冠脉正常的普通人,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通过病人是过敏体质,是否有胸痛的症状,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学的指标是否异常综合评估,确定诊断,按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居高不下的发病率以及过敏人群的逐年增长的现状,推测Kounis综合征绝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只是当疾病发作时,冠脉造影以及支架植入似乎能更快的明确诊断,解决病人的痛苦,至于发病的诱因,极易被临床医生忽视。
目前,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将Kounis综合征分为三型:一型冠脉正常,无冠心病,过敏发生时引起冠脉痉挛;二型有冠脉粥样硬化,过敏可以引起冠脉痉挛或斑块破裂,表现为心肌梗死;三型为冠脉支架内血栓型,指的是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有过敏表现,出现支架内血栓。分类不同,治疗方式同样有差异,对于一型,抗过敏治疗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二型除了使用抗过敏药物,必须同时进行抗心肌缺血才能改善病情及预后,三型对药物洗脱支架过敏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抗栓治疗以及将原有支架置换为裸支架。必须特别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以及吗啡由于可能会导致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在Kounis综合征中禁止使用。
作为一种过敏性疾病,引起Kounis综合征的过敏原多种多样,目前报道最多的为药物,此外,气传过敏原(尘螨、花粉、真菌、动物皮屑),食物过敏原、昆虫叮咬均可导致,过敏产生的症状往往与胸痛同时发生,对于这类患者,若不进行过敏原的筛查,有针对性的避免过敏原,可能会导致胸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时会导致心肌的再次梗死。
过敏是一种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病人往往就诊于皮肤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儿科,似乎很少有心内科的医生参与和重视,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Kounis综合征症状的缓解变得快速而高效,然而,过敏原的筛查同样不可忽视,避免了过敏原,也就减少了再次发作的几率,这也是我国疾病预防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Kounis syndrome.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0;6:777-788.
Kovanen PT,Kaartinen M.Infiltrates of activated mast cells at the site of coronary atheromatous erosion or rupture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 1995;92:1084-1088.
PFISTER CW.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a prolonged allergic reaction to penicillin.Am Heart J 1950;40:945-947.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陈浩医生”
本文是陈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