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魏博 三甲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癌解析——恶性黑色素瘤

8483人已读

恶性黑色素瘤,亦称黑色素瘤或黑色素癌,可发生于皮肤、亦可发生于黏膜。其具有一定的种族特性,白种人最易发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而黄种人以及黑人则以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最为常见。恶a性黑色素瘤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特别是急性紫外线损伤有密切关系。颜面部的恶性黑色素瘤,常在黑色素痣的基础上发生,主要是由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口腔内的恶性黑色素瘤常来自黏膜黑斑,约有30%的黏膜黑斑可发生恶变。临床上也有无黑痣及黑斑而突然发病者。损伤、慢性刺激、不恰当的治疗均常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原因,此外与内分泌和营养因素也有关。

临床表现:

1,恶性黑色素瘤的平均发病年龄较大,为50-80岁。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性别差异不大。

2,常见病理类型:

(1)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亦称哈钦森雀斑,约占皮肤恶性黑色素瘤5%,好发于年纪较大的白人女性,面中部是好发部位之一,呈放射性扩张生长,进程缓慢,病史较长,平均病程可达15年。

(2)浅表扩散型恶性黑色素瘤:约占皮肤恶性黑色素瘤70%,多发生在躯干及四肢,面部极少见。此型生长较快,一些病灶可伴轻度增生性改变,通常在1年之内被发现。

(3)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约占皮肤恶性黑色素瘤15%,约1/3可发生在头颈部。此型一开始即为垂直向生长,细胞分化差,故恶性程度较高,进程极快。由于色素来不及代谢产生,结果形成所谓无色素性黑色素癌。

(4)末梢性斑状恶性黑色素瘤:或称肢端斑状恶性黑色素瘤:常见于黑人,多发生在掌、足部。发病年龄一般也较大,平均为60岁。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恶性,其临床表现常属末梢型斑状恶性黑色素瘤,晚期则类似结节型。多发生于腭、牙龈及颊部的黏膜。肿瘤呈蓝黑色,生长迅速,常向四周扩散,并浸润至黏膜下及骨组织内,引起牙槽突及颌骨破坏,使牙发生松动。如肿瘤向后发展,可造成吞咽困难及张口受限。

3,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广泛转移,约70%早期转移至区域性淋巴结。肿瘤又可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等器官,其远处转移率可高达40%。

诊断要点:

1,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只要有成色素细胞的存在,都可以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口腔内以腭及上牙龈黏膜为最常见部位。

2,恶性黑色素瘤可向区域性颈淋巴结(主要是颈深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转移,也可通过血循转移到远隔器官。

鉴别诊断:

1,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由于有黑色素沉着,可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应注意加以鉴别。前者一般病程长、发展缓慢;早期呈斑痣样肿物并伴有黑色素沉着,后期呈侵蚀性溃疡,边缘如鼠咬状,很少发生转移;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后者病程短、发展快,病变呈黑色或深褐色,病变内或周围出现“卫星”结节;易发生转移,多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差。

2,如临床不能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时,可在冷冻后行活检以减少发生转移的可能性;最好行冰冻切片检查,一旦确诊,立即同期施行根治性手术或冷冻治疗。切忌用常规方法进行活检,等石蜡切片报告后再予处理,否则有招致肿瘤扩散的危险。

3,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的确诊最为困难,往往是诊断为其他恶性肿瘤,经病检后方明确为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原则:一般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