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魏社鹏 人已读
“丹毒”和“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皮肤脓肿”或两者都是“最常见”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临床表现
“蜂窝织炎”(包括“丹毒”)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和“皮温增高”。这是细菌通过“皮肤屏障的破口”侵入皮肤深处进而繁殖的结果。
“蜂窝织炎”最常见于中老年人,而“丹毒”发生在幼儿和老年人身上。
“蜂窝织炎”的发病率约为200例/10万/年。在非热带地区,好发病于较温暖的月份,所以有“季节性发病”的倾向。“皮肤脓肿”也有可能发生在没有易感疾病的健康人身上。
病因
引起“蜂窝织炎”的最常见原因是“β-溶血性链球菌”(A、B、C、G、F),最常见的是“A族链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是一个值得注意但不太常见的原因。在少数病例中也发现了“革兰氏阴性杆菌”。
绝大多数“丹毒”病例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
治疗
“丹毒”患者应当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给以经验性治疗。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和寒战)的患者应接受静脉给药。适当的选择包括“头孢唑林”、“头孢曲松”或“氟氯西林”。“头孢唑林”对“链球菌”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都有作用,在“丹毒”和“蜂窝织炎”无法被可靠区分的情况下仍然是有用的。“头孢曲松”具有抗链球菌活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抗MSSA),每日给药一次可方便门诊患者使用。
轻度感染者或经静脉用抗生素治疗好转者可口服“青霉素”或“阿莫西林”。在对“β-内酰胺过敏”的情况下,可使用“头孢氨苄”(如果病人能耐受“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SMZ)”或“利奈唑胺”。使用“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证据有限。在“β-溶血性链球菌”耐药率较高的地区,使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可能不足以消灭“病原菌”。
根据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应因人而异;5~14天通常是合适的。
本文是魏社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