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魏博 三甲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

颌面部肿物解析——骨巨细胞瘤

3551人已读

疾病概述:骨巨细胞瘤,又名破骨细胞瘤,为发生于骨组织内、以出现多核巨细胞为特征的真性骨源性肿瘤。有关其组织发生,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有关。

临床表现:骨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四肢长骨,发生于颌骨者以下颌骨多见。好发于20~40岁的成年人,男女无显著差异。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有时可能有局部间歇性隐痛。一般生长缓慢,如生长较快,则可能有恶性变。肿瘤在上颌骨者可以波及尖牙窝或全上颌骨,牙槽突扩张,腭部突出,面部畸形,牙移位、松动。位于下颌骨者,先使前庭沟变浅,较大时可致下颌膨隆、畸形。因牙松动而拔牙时,牙槽窝内可见易出血的肉芽组织。肿瘤晚期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颞骨巨细胞瘤常可造成颅面骨严重畸形,肿瘤可侵犯颅底前或中颅凹。

肿瘤常发生在颌骨的中央部,成为中央性巨细胞瘤;发生在骨外者,称为周围性巨细胞瘤。

肿瘤无包膜,易出血和坏死,因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使肿瘤呈红棕色或绿色;血肿纤维化,可使肿瘤呈灰白色;瘤组织坏死,可使肿瘤呈黄色或形成假囊肿,囊内可能含有胶状或棕色液体。

肿瘤主要由多核巨细胞和较小的梭形或圆形间质细胞组成。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问题,意见不一。根据间质细胞分化程度将骨巨细胞瘤分为3级:

Ⅰ级:属良性,具低度侵袭性,可局部复发和恶变。间质细胞疏松,无核分裂,细胞呈梭形,排列一致;巨细胞数量多,核也多。

Ⅱ级:属潜在恶性,具高度侵袭性,可复发、恶变、转移。间质细胞量多而致密,常见间变,核分裂较多;巨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减少,形状不规则,核数量减少。

Ⅲ级:属恶性,间质细胞极多,排列致密,呈不规则漩涡状,核大而明显间变,核分裂多;巨细胞数量大为减少,核数量也少,常在10个以下。

诊断要点:

1,发生于20~40岁成年人,颌骨膨隆,可有局部间歇性疼痛,生长缓慢。

2,颌骨膨隆,面部畸形,牙移位、松动,可出现近期生长加快。

3,肿瘤由易出血的肉芽组织构成,无包膜,呈红棕色、绿色、灰白色或黄色。

4,影像学检查:

(1)X线片:主要为溶骨破坏和骨扩张。可显示周界清楚的肥皂泡沫样或蜂房状囊性阴影,囊性阴影区无钙化点或新生骨。瘤内骨隔粗细不易,密质骨可膨胀变薄,并可穿破密质骨突入软组织。

(2)CT和MRI:能清晰显示其范围、程度和对邻近血管的影响。

5,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并行分级。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下述疾病鉴别:

1,巨细胞肉芽肿:又称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为非肿瘤性疾患。常发于20岁以下,女性多见,多发生于下颌骨第1磨牙前部。发展缓慢,穿破密质骨者少见。X线片示单房状囊性阴影较多,常有骨样或骨小梁发生,周围边界清楚整齐,密质骨虽然膨胀变薄,但极少穿破。临床常难以鉴别,需病理明确诊断。巨细胞肉芽肿间质细胞核大小、形态一致,无核分裂现象;巨细胞较小,数量较少。手术刮除效果良好。

2,甲状腺功能亢进:为全身性内分泌紊乱疾病,在骨的损害上表现为褐黄色病损,又称“棕色瘤”。常为多发性囊性变,常伴有长骨病损。生化检查提示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因血钙升高,常伴有尿路结石。组织学上有巨细胞和间质细胞出现,巨细胞较小,常成群或呈结节状排列,常有骨质化生。

3,颌骨囊肿:以单发性囊肿多见,也可以为多发。骨质膨隆常向舌侧并穿破舌侧骨壁,可扪及明显乒乓球样的感觉。X线片显示:大多数表现为单房型,囊肿周界清楚,有白色致密线条。

另外,还应与骨化性纤维瘤、成釉细胞瘤、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等鉴别。

治疗措施: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