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准备吹响的滋补养生冲锋号
说起滋补养生大家已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其中很有学问。这好比打仗,要发起对敌方的总攻时吹响的冲锋号一样,一定要战斗到我方占绝对优势时,见时机成熟,就应该立即吹响冲锋号。否则,坐失良机,必败无疑,滋补养生也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从表象上看,秋季是可以进补的,但秋季进补,仅仅是准备吹响滋补养生的冲锋号罢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季 “膏滋进补”的概念。
秋季,从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气候由热转寒,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按照气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学标准则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就结束了。在文人笔下对秋季的描写又是另一番景象,“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
而中医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将秋季的自然变化与人紧密联系了起来,认为秋季是处于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因为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则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在阳阳五行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又将秋季与五行中的“金”、脏腑学说中的“肺—大肠”联系了起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里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描述,如《素问 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等等。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表现在人体上也尽如此。因此,历来的养生学家都认为: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综观秋季“养收”的全过程,仍然未到达“滋补”养生的时间段。为了在秋季如何正确进行“养收”,现将具体操作简述如下:
一、精神情志
秋天,秋高气爽,季节宜人,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会引起凄凉、垂慕之感,容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指出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之气侯变化,我国民间有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景的习俗,即是养收之一法。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其次,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经常和他人、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也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法。
二、起居生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特点是,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在秋季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有关起居作息,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有论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简明扼要地指出,“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早卧早起,每天大约需睡7~8个小时)。有关早卧早起,曾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有一定意义,对“秋三月,早卧早起”的理论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则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闻天”的情况。因而,应须多备几件秋装,做到有备无患。
中医养生学里所谓的“春捂秋冻”虽已被人们接受,但“春捂秋冻”也真有讲究,在这里主要谈谈“秋冻”二字。“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时,气温又所下降,但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另一方面,秋天之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说白了,“秋冻”就是提倡在秋季的上半季里,少穿衣服,使皮肤有凉爽感的意思。这里的“冻”,绝非冷冻的得使之发抖的“冻”。天下之万事皆应有个度,“秋冻”也不例外,尤其是深秋之后,早晚外界气温偏低,而午间气温偏高,这时要注意及时地适当增减衣服,以防身体过冷着凉受“冻”而生病。
三、饮食调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秋季里,饮食调养尤为重要,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一般而言,酸味它有收敛、补肺的功效,而辛味有发散泻肺的功效,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以免发散伤肺,而应该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收敛肺气、补益肺脏。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许多酸性食物,如醋、乌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体,容易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对身体不利,尽量避免出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局面。
中医典籍中往往有这样的描写,“秋季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意思是:在秋季中,人体的肺脏相对比较旺盛,如果肺脏过于旺盛的话,就容易损伤肝脏。于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秋不食肺”一说,因为,吃啥补啥的理论在中医学和百姓心中一直很流行。假如在秋季里吃“肺”,那么,原本肺在秋季已经“旺”了,吃肺补肺后,使肺变成了“太旺”的状态,“太旺”则欺负“肝”,肝受到伤害,从而在秋季里常常可以见到人体疲倦的“秋乏”现象。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在秋季里,由于秋风起,气候干燥,秋燥也是大家经常碰得到的现象。由于秋燥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为此,烹饪专著《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臞仙神隐书》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鸭肉、青鱼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等。适当多吃些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
对于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差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也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万不能猛吃大鱼大肉,生冷瓜果也不能过贪,以免伤及肠胃。
夏天多汗季节要多饮水,秋天干燥季节也要多饮水。适度饮水是秋天润燥、防燥不可少的保养措施。一般而言,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一次饮大量水,会给胃肠增加负担,引起不适,只有少量慢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气管产生更大的滋润作用。
总之,秋季时节,气候干燥,以柔润食物为宜。
四、运动锻炼
秋季,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也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按照个体的差异,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锻炼项目。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采用《道藏·玉轴经》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具体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练此功,有保肺强身之功效。
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是一些细菌、病毒繁殖与传播的有利条件,随着干燥的灰尘,一些细菌、病毒在空气中飞扬,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是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的高发时节,因此,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要加强保暖,也要做好预防工作。
五、防病保健
秋季由于天气干燥,在中医学里认为此时的常见邪气是“燥邪”,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就是大家熟知的“秋燥”,常可见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预防秋燥除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秋季又是肠炎、痢疾、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同时,还要及时消灭蚊蝇。
再次,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人们习惯地会在秋季多吃些食物,为迎接冬季的到来,积极储存御寒脂肪,此时稍不小心,就会发胖,这对肥胖病人非常有害。 所以,预防肥胖在秋季也是很重要的。所谓的“多事之秋”,只要加以预防意识,“多事之秋”完全可以变为“金色之秋”的。
六、科学午睡
俗话说:“春乏、秋困、夏打盹。”进入秋季,人们很容易犯困,尽管睡觉时间不少,可白天还是哈欠连天、昏昏欲睡。此时应适当午睡(合理的时间是30-45分钟),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在中医养生学里,将午睡称为“合阳”,阳气得到补充后,就会增进加活力,提高办事效率。
七、药物调理
在喝茶聊天时,曾有人问我,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都忙着秋收,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那么药物养生中的 “秋收”是什么呢?
答曰:有参枣收气、银耳收津、甘草收情一说。
参枣收气就是讲秋季收养气血应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寒凉的食物,以清淡、甘润为主。如党参红枣与小米一起煮成粥,是秋季收气的佳品。
银耳收津是指白色的食物能润秋燥。秋季养阴,应选择滋阴润燥、滋补润肺、清热降火的膳食,例如莲藕、猪肺、燕窝、银耳等。银耳、百合与粳米一起煮成粥,可以养阴润肺、益肾生津,适用于秋季口干、口渴、咽燥、鼻干阴虚有热之人。
甘草收情则要求在秋季里,注意调节情智,保持内心安宁、乐观情绪。秋季收情,不妨也可试试用甘草、杏仁、大枣等熬粥,具有养心安神、对睡眠差、心悸、心烦等都有帮助。
在秋季只要正确进行“养收”,规范操作以上七项,立冬之时,便可顺利吹响滋补养生的冲锋号。本文是顾伟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