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调养要点
炎热的夏季已至,很多疾病都会高发,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比如泄泻、食欲下降、疲乏等,如何调养身体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夏天天气炎热,暑热当令。暑热在致病特点上为阳邪,其气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同时暑热之邪易于夹湿,也就说暑气导致气机发散,容易致人汗出,损伤人体正气津液,而且容易与湿邪兼夹。湿邪是阴邪,易阻遏气机,湿性重浊黏滞,所以感受湿邪后,容易导致人体气机不畅,特别是损伤人体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困乏疲倦,头重如裹,食欲下降,大便溏薄,腹胀腹满等疾病。因此,夏天保护人体的津液,保护脾胃正常的功能,就非常的重要了,如何才能保护消化系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调节饮食: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外散,消化系统的功能就会有所下降,因此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轻脾胃的负担,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营养搭配合适。夏天由于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多,饮食即容易消化吸收,也要保证充足营养,避免食物太过油腻,难以消化。比如,可以选择绿色蔬菜、冬瓜、西红杮、豆类制品、海带,荤菜可以选择鸡蛋、虾、鸭、鸡、鱼、瘦猪肉等。其次,保证足够的水的摄入。由于夏季暑热升散,容易导致汗出,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并且要保证盐分的摄入。可以选择一些富含水分和盐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香茹、平茹、银耳、百合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可以帮助解暑,如绿豆粥、荷叶粥等有一定祛暑生津功效。第三、避免过食生冷的食物。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会进食冷饮,适当吃一点是可以的,但不要进食太多,否则就容易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比如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
2、生活起居:夏季炎热,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当一定的生活规律,尤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这说明人们的生活应当跟随自然的变化,适当的晚睡早起,避免在炎热的天气下工作。一般而言,夏季睡眠时间不宜太迟,最好晚23时前就能够进入休息状态,早上可以随着天亮的时间早起,进行一些轻度的身体锻炼。这对于保证人体日间精力充沛,全身功能保持正常。目前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用空调的机率大大增加,如果使用不当,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在休息时不要将空调温度调的过低,否则有寒气可以侵袭人体,导致腹痛,泄泻,发热等。
3、疏畅情志:人的情志也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的烦燥不安,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人体健康。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调节情志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是指导精神调养的论述。”恬淡虚无“,就是内心平和,淡泊名利,保持心理快乐安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气内守“的状态,疾病就不会发生。即便天气炎热,也能做到”心静自然凉“。心态平和,气机不乱,人体抵抗力就会提高,正如《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中医药治疗:夏天如果出现了些不适,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节,若时间较久,则要及时就医。中医在治疗暑热致病有着良好的优势。常用的方剂及其适应证如下:
清暑益气汤:是中医夏季常用的方剂,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作用。适应证:暑热气津两伤证。临床表现: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纳食不佳,脉虚数。该方多用于病人体质虚弱者,能够促进病人气阴津液的恢复。
藿香正气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具有解表散寒,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适应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等。藿香正气散目前的剂型比较多,有丸、胶囊、口服液等多种,以口服液效果较好,但由于其口感较差,体质虚弱的人不太适应,可以服用丸、胶囊等齐型。
香薷饮:本方是治疗夏月乘凉饮冷而致病的著名方剂。具有解表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适应证:外感风寒,内伤暑湿。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食欲下降,胸闷泛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脉浮紧。香薷辛温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有“夏月麻黄”之称。配伍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消暑。
总之,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体只有顺应自然,调节自已的生活规律,适当的锻炼,保持平和的心态,清淡有营养的饮食,避免寒湿暑热的邪气,不要在烈日下进行长时间的劳作,如果出现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努力平稳渡过夏季。
本文是杜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