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颂 三甲
刘颂 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胃肠外科

克罗恩病的新机制与新疗法:肠道菌群移植

20389人已读
截至目前,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主流观点认为,以肠道上皮细胞(IEC)、分泌型IgA及肠道菌群为代表的“黄金三角”是导致克罗恩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针对肠道菌群,有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内的细菌种类与数量(菌谱)和正常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普拉梭菌减少、粘膜粘附力强的细菌的增加。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普拉梭菌是人体内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盐)的主要来源,而丁酸盐则被证实具有明确的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国外已有研究发现,用丁酸盐灌肠治疗克罗恩病,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机制尚未明确,且应用仍较局限。

由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在患病后出现了改变,一种治疗克罗恩病的新方法随之而来:肠道菌群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它是指将健康人的粪便悬浮液通过灌肠或者鼻肠管注入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内,由于健康人的粪便悬浮液中含有大量的正常的肠道菌群,通过这种替代治疗,可以纠正克罗恩病患者不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肠道菌群移植早先用于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且疗效明显。后来发现,克罗恩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

目前这项疗法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2; 36: 503–516
刘颂
刘颂 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