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保健品”的那些事(上)
原创:刘静冰 相小多中西医结合肿瘤康复在线4月25日
前段时间,有位老病人王阿姨,做了胆囊癌根治手术2年半,进行常规复查,结果发现转氨酶异常升高。我们首先想到:是不是出现了肝脏转移?但通过各种影像学结合检查均未发现转移复发的迹象,经保肝治疗后效果不佳,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后详细了解病史,才得知她在食用价格昂贵的保健品。
她解释道:“一些关心我的亲戚朋友,给我送来了各种各样的补品:抗癌的、增加免疫力的、软化血管的、促进睡眠的……最近因为肝功能不好,治病心切的我把保健品都加量服用了。”我建议她把这些保健品立即全部停下来。她半信半疑地停了,结果一个月后,肝脏的转氨酶全部恢复正常。
本想“保健”,结果差点命不保。其实这并非个别现象。几年前,日本肝脏学会一项调查表明:一年时间内,由不含药物成分的所谓“保健食品”所致的健康损害者达326例,其中肝功能损害的为90例。美国相关数据显示,保健品(包括膳食补充剂)导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以上,并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甚至有些重症病人需要进行肝移植。因此,欧美各国都先后发出了相关预警。
天然≠无毒
一些保健食品往往宣称其是天然的,如来自某某大草原、某某山脉的,使用“纯天然、绿色、有机、纯手工制作、皇家专用”等诱人字眼,再通过名人做广告或者“老中医”做讲座,郑重其事地声称该产品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事实上,普通老百姓很难分清其与药品的区别,受这些洗脑式宣传的影响,误以为“保健食品没有副作用”。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以增进健康、美容和治疗慢性病为目的而服用保健品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2.3%;服用种类最多的是天然“中药制剂”,其他依次为维生素类、藻类、蜂胶等。去年我的一个长辈体检时,做胃镜发现豆疹性食管炎、胃炎,拿着报告找到消化科,医生问的第一句话是:“是不是经常吃保健品?”消化科主任说:“很常见,这种病很多是保健品惹的祸。”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这些取自“天然成分、植物成分”的保健品导致了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中不乏重症病例。
保健食品里都有啥?
保健食品中有效功能成分按照类别来划分,大致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大豆多肽、谷胱甘肽、牛磺酸等;碳水化合物类,包括膳食纤维、低聚糖、活性多糖等;脂类,包括大豆磷脂、植物固醇、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微量营养素类,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植物性化学物类和益生菌及其发酵制品微生物酵素类。这些成分具有相应的生物学功能,但是现在几乎所有保健品都未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考究。此外,由于管理不规范,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比如生产的产品成分不明确,甚至有些不法商家在其中非法添加药物。因此,不推荐大家购买保健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