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窦狭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失明,谁是因谁是果?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也称“假脑瘤征”,使无数人视力丧失终身残疾。它有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包括:静脉窦狭窄(见于90%以上的病人),脑脊液压力升高(>200mmHg),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力快速下降直到失明。
在这一系列现象中,哪一个环节是疾病的起点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脑部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视神经的血供及其周围结构。
脑部血液循环分为供血的动脉和排水的静脉,静脉系统负责把脑部的血液运输回心脏,静脉窦就是脑静脉系统的主干道。静脉窦狭窄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静脉系统內压力显著升高,并影响脑部微循环系统。
脑脊液为大脑和脊髓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大脑和脊髓漂浮其内。脑脊液主要由脉络丛产生(脉络丛是脑部血管形成的血管丛),可以大致理解为血液里的水分被一丛血管过滤后产生的水分。正常情况下,这些水分不断产生,也不断地被吸收;被吸收的地方就是静脉窦。
当静脉窦里面的压力过高时,脑脊液的吸收就减慢甚至停止,但这时候脑脊液仍然不断在脉络丛产生,于是颅内压力就显著升高了。
升高的颅内压怎么影响视力的呢?我们的视力有赖于健康的视神经,这根神经被包裹在视神经鞘里面,就像入鞘的宝剑一样。而视神经鞘里面同样充满了脑脊液,一旦脑脊液压力升高,视神经鞘內的压力就会同步升高,如果眼科医生检查眼底,就会看到视乳头水肿(视乳头就是视神经鞘的一部分)。视神经和身体其他组织一样需要血液循环,有许多微小的血管通过视神经鞘穿入视神经滋养着它。当视神经鞘內压力过高时,这些滋养血管就会塌陷闭塞,视神经就会缺血坏死。
综上所述,狭窄的静脉窦是一连串症状的起点;从治病要治本的角度来说,解除狭窄的静脉窦,才是标本兼治。
本文是汤建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