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嗓音专家韩丽艳老师讲歌唱
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韩丽艳老师受邀来到河南郑州,为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中级)教师专业水平认证的老师讲课。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并把韩老师所讲内容认真做笔记,与广大声乐爱好者分享,共同学习。

一、什么是嗓音
从人的发声器官或发声系统里产生出来的声音
它分为带语言的声音(话声和唱声)和不带有语言的声音(咳嗽声、哭声、笑声等)
科学用嗓的原则
1、协同原则:该用的肌肉用,不该用的肌肉不用
2、平衡原则:哪过力减少之,哪不足增加之
3、节省原则:以最小的力发出最大的音响效果发声的动力是呼吸,无气则无声,气是声之本
二、参与用嗓发声的器官
(一)呼吸器官的组成

1、呼吸道
2、肺
3、呼吸肌肉
最主要的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最主要的呼气肌——腹肌和肋间内肌

同时讲了激起(起音)的重要性
声乐理论家尚家骧教授认为:
良好的起音乃是声门闭合、挡气和呼气通过声门并振动声带这一矛盾的恰如其分的配合。
良好的起音,可以使声音有弹性和持久力,并能最经济、合理的使用声带,使之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发声效果,所以能延长延长寿命。
声带的组织学示意图

声带的拉长变薄发高音的机制

(二)共鸣器官的组成
鼻腔、口腔、咽腔、喉腔

听觉在发声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声音好坏、质量评估的终极评判
主体与客体听觉差别带来学习的问题
环境变化使声音反馈效果的不同
内在听觉建立的重要性
三、声音产生的原理
(一)呼吸原理(气筒或风箱原理)

(二)声带振动原理(肌弹力空气动力)

(三)共鸣原理
1、喇叭原理
2、滤过器原理
人体共鸣腔体类似口咽喇叭,它的临界频率为2500——3000赫兹,低于此频率的泛音,有的加强,有的削弱,而高于此频率的泛音直接传递发射出去;
由于物体的质量和腔体的结构不同,有的频率声波通过时会被吸收或削弱,而出现音色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滤过

共鸣在发声中的作用:放大音量、美化音色
(四)元音、辅音形成原理

口唇、舌位的变化改变了声道的形状形成了不同的元音;
气流在声道中受到摩擦、阻塞新城了不同的辅音;

关于元音、辅音的几点提示
1、若想音质好,就需要加强元音的训练;
2、而元音(母音或韵母)的产生,离不开气息支持,声带振动,共鸣腔体的运用和舌位的配合;
3、若想让别人听清楚你说话的内容,就要强调辅音的清晰和准确(子音和声母),因为辅音是区别语义最重要的部分。
四、专业用嗓者出现嗓音问题的原因
(一)过度的使用嗓音:过高、过长、过响
(二)使用不当(misuse)
(三)饮食、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噪音、压力等对嗓子的危害——物理、化学、社会因素
(四)呼吸系统、耳鼻咽喉、胃肠道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等身心疾病与嗓音的关系
(五)性格、情绪、心理对嗓音的影响
五、人们在发音时常见问题
(一)音质不好的原因
声带器质性病变:充血、水肿、肥厚、小结、息肉、囊肿
功能性发音问题:闭合不良、闭合过力、振动不好、男生女调等
(二)音调过高的原因
习惯不好、性格原因、环境问题
(三)容易疲劳的原因
个人原因:声带发育不良、耐受力差、话多、调高、缺乏训练和呼吸支持、睡眠不足、身体疲劳等
社会原因:课程安排过紧、过密,环境噪声过大、课堂秩序不好
(四)高音困难的原因
结构原因:软腭低、会厌平、声带长、质地厚、声道长等
机能原因:呼吸支持不当,喉部挤卡上提,喉腔紧缩,声带展长受限,假声不好等
六、如何认识和解决声音问题
(一)当声带闭合不好、声音发虚时
1、当整体闭合不良,起音过虚时,建议用快速起音或硬起音练习: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2、当前端闭合过力,后端闭合不良时,建议改变发声的动力,以腹部呼吸支持动力来发音;
3、当声带后端闭合不良,呈三角形裂隙时,建议用舌根[ge]、[ke]、[he]带动后端闭合发音;
(二)当用嗓过度、起音过硬时
建议用打哈欠、叹气加[ho]、[hai]、[io]
(三)当音调过高、男声女调时
1、以第二纽扣为支点利用咀嚼哼鸣发[mug]音练习,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2、叹气放松发[io]音练习,注意吸气下喉的运动
3、吹粗管子练习

吹管练习的作用:
1、可以帮助主人们获得较低的喉头位置
2、可以感受到送气压力和水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3、可以帮助人们将说话音调降低
4、可以体会到腹部内收力的作用
(四)当声带弹性伸缩不好、缺乏张力时
1、想象向不同楼层或远近的人呼喊,注意声门下压力和声音位置随不同音高而要调整变化,同时注意喉腔的放松和下降;
2、利用林俊卿博士的从气泡音开始向头顶上方甩音练习;
3、学习京剧“吊嗓子”练习
4、想象飞机从远处到近处又远离的强弱高低变化
(注:全文配图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韩丽艳老师翻译的《歌唱动力学》书上的图,特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