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起来就发晕,警惕体位性低血压
导言
张大爷,今年82岁,诉几年前有次聚会饱餐后,起身走路时就发晕,差点晕倒,坐下休息一会就好转了,未予重视。此次住院期间经常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经过询问后发现其是体位变化后有这种症状,给予卧立位测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后发现,原来张大爷是体位性低血压。幸好发现及时,要不然在外面晕倒了可就危险了。那么,有这种问题的人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体位性低血压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人体从卧位到直立体位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体位因素引发的低血压可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和忧郁、视力和听力下降,并可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增加老年人发生意外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病情严重时,患者每次变换体位血压迅速下降,可出现头晕、晕厥、跌倒、骨折、外伤甚至脑出血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有关报道,体位性低血压在≥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15%,75岁以上人群可达30-50%。因此,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重点应为老年人群。
(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机制
(1)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外伤后失血、失液所致的血容量绝对不足,或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后血液重新分配所致血容量相对不足。
(2) 自主神经对血管调节功能下降:通常自主神经调节呈增龄性减退,随年龄增长,心脏顺应性下降、对交感神经兴奋时血管反应性降低,因此年龄越大,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率越高。还有一些疾病、药物会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管运动中枢周围病变,某些中枢镇静剂、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3) 某些药物的应用:如降压药中的α受体阻断剂(如特拉唑嗪等)、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血管扩张药(如治疗心绞痛的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等)较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本文开头提到的张大爷,82岁高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逐渐减退,加上聚会饱餐,血液分布到胃肠更多,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的发生。
(三)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护理
在某些诱因如餐后、长时卧床、排尿、热水浴、抬重物时憋气等情况下,由于血液的重新分布和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得体位性低血压更易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及家属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1)提高对各类诱因及预防措施的认识,正确积极地开展血压的自我管理,尤其要重视餐后、便后、沐浴等特殊时段的防护;
(2)睡眠醒后不要马上站起来,可以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几分钟,逐渐过渡到站立,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夜间起床大小便是老年人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时候,应予特别注意;
(3)为避免血容量过低,站立前可补充一部分水分,缓解症状;
(4)由于弹力裤和弹力袜等能有效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可选用合适的弹力裤和弹力袜预防低血压发生;
(5)预防便秘,防止长时间蹲踞后突然站立,也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重要手段;
(6)合理饮食,避免饥饿或过饱,坚持适当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等;
(7)尝试进行斜床站立训练,可以在康复医院或大医院康复科就诊。
(四)试试中医药调理
体位性低血压,中医辨证属“眩晕”范畴,多由于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之源不足,清阳不升,清空失养或年老肾亏、命门火衰,不能填髓充脑,脑失濡养而发。《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中医中药多采取益气升清或充养脑髓之法治疗体位性低血压,有一定效果。体位性低血压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年老体弱,多气血不足,脑窍失养。中医采取整体观念,因人制宜的思想,辨证施治,养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滋养先天,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撰稿:张艳 徐浩
美编:赖润民
欢迎关注“徐浩大夫”微信公众号及今日头条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本文是徐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