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会有舌下腺囊肿
在口腔科,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家长十分担心地带着孩子前来就诊,说孩子口底或者下颌肿了起来,长了个东西。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其部位及肿物性质将其初步诊断为舌下腺囊肿。那么,什么是舌下腺囊肿?它是怎么发生的?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疾病?又该如何治疗呢?
想要了解舌下腺囊肿,先要知道什么是舌下腺。
舌下腺是三对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中最小的一对,它们细长扁平,位于舌下区,主要起分泌唾液和影响味觉的功能。
舌下腺囊肿,又称为“蛤蟆肿”,是一种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最常见于青少年。囊肿通常位于口底一侧黏膜下,较为表浅,呈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地柔软,一般生长缓慢,无痛,因创伤而破裂后,可流出蛋清样黏稠液体,称为单纯型舌下腺囊肿。较大的舌下腺囊肿可波及对侧口底,也可穿入下颌舌骨肌进入下颌下区,若不伴口底的肿物,则称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伴有口底肿物的混合型称为哑铃型,即口内舌下区和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肿物。
舌下腺用于分泌唾液的导管较细小,容易因炎症、结石、损伤等原因而引起缩窄、阻塞、分泌物外渗,形成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的病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堵住了”,即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黏液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型被称为潴留性囊肿;另一种是由于“漏出了”,即腺体破损,黏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
患者往往十分关心舌下腺囊肿的性质。首先,舌下腺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不会恶变,因此不必过于紧张。但也不可任其发展,否则随着其增大,可引起吞咽、语言及呼吸困难。另外,舌下腺囊肿经治疗后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对治疗要有足够的耐心。
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舌下腺有一对,切除一个后,另一个会部分代偿被切除舌下腺的功能,对正常生活影响不大,患者无需过于顾虑。
如果发现类似舌下腺囊肿的症状,应及时至正规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本文是韩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