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颅内囊肿
颅内囊肿,是指颅内异常囊性肿物,也有人称之为“脑内囊肿”或“脑囊肿”,确切地应称为“颅内囊肿”。根据颅内囊肿的性质可分为颅颊裂囊肿、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第三脑室胶样囊肿、肠源性囊肿等。
一、颅颊裂囊肿
颅颊裂囊肿,又称垂体囊肿、垂体胶样囊肿,来源于颅咽管的残存组织。囊肿主要发生于颅底中心部位的鞍区,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上,直径1-5mm的囊肿,常无症状,病人偶然发现。囊肿增大后,可能引起头痛、垂体功能低下,部分女性停经泌乳;囊肿可能压迫视神经影响视力,也可能导致脑积水发生。头颅CT和MRI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对于无症状的囊肿,无需特殊处理;如囊肿导致压迫症状,需要手术切除,目前认为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为首选,一般手术后症状可缓解。其为良性肿瘤,一般无需放疗,预后较好,需定期随访。
二、上皮样囊肿
上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因囊肿色泽洁白带珍珠光泽而得名)、胆脂瘤,约占脑肿瘤的0.5-1.8%,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外侧裂,也可发生于颅骨;囊肿具有“见缝生长”的特点,因此常常范围广泛。囊肿内容物为大量脱屑角化表皮细胞,呈白色微黄的干酪样或豆腐渣样物。多见于20-50岁;病程缓慢,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可能长达数年;因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差别甚远。桥小脑角区囊肿,可能导致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耳鸣、听力减退、行走不稳、头痛等症状;鞍区囊肿,可能导致视力减退、多饮多尿、闭经泌乳等症状;外侧裂周围囊肿,可能导致头痛、癫痫、偏瘫等。头颅CT和MRI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本病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要争取全切除包括囊肿壁在内的全部肿瘤;术后症状可长期缓解,复发率较低,无需术后放疗,预后良好,需定期随访。
三、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约占脑肿瘤的0.1-0.3%,多发生于胚胎时期中线闭合处,约2/3位于后颅窝(其中约1/3位于第四脑室);内容物较为湿润,含较多的水和油脂,常夹杂毛发,为其主要特征。因多发于中线结构,阻塞脑脊液通路,常以颅内压增高为代表症状。部分囊肿位于后颅窝者,病变表面的头皮可有窦道,通过颅骨上的小孔与颅内囊肿相连,可由此导致颅内感染。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原则;有皮肤窦道者,应一并切除。肿瘤生长缓慢,术后症状可长期缓解,预后良好,需定期随访。
四、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样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装结构而成。分两类:一为先天性,最常见,是先天性蛛网膜发育异常所致,囊腔与蛛网膜下腔互不相通;一为继发性,由颅内炎症、外伤或手术引起蛛网膜粘连所致,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有狭窄通道相连接。囊肿由局部蛛网膜增厚形成,囊液多为澄清。蛛网膜囊肿约占脑肿瘤的0.1-1%,以婴幼儿和儿童多见。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因囊肿压迫出现癫痫、运动及感觉障碍等。对于无症状的蛛网膜囊肿,多数认为可暂时不做手术,但应定期随访;引起临床症状的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切除囊壁和使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预后良好。
五、第三脑室胶样囊肿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来源不甚清楚,约占脑肿瘤的0.1-0.3%。囊肿位于第三脑室内,光滑、壁薄,内含胶冻状液体,黄绿色或灰白色或咖啡色。因位于三脑室,常以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病。放射治疗不能控制囊肿增大,宜手术治疗;显微手术切除为首选;立体定向穿刺抽液术,囊肿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好,需定期随访。
六、肠源性囊肿
肠源性囊肿,是少见的先天性瘤样病变,是胚胎期发育障碍所致,青少年多见。可发生于椎管的任何部位,以颈、上胸段多见,好发于硬脊膜下脊髓腹侧;颅内罕见。首发症状多为囊肿所在部位的神经根痛,以后脊髓受压出现偏瘫、感觉障碍等。手术切除囊肿为治疗首选。术后可能复发,定期随访。
温馨提示:颅内的囊肿都为良性病变,极少发生恶变。它们多数生长缓慢,不影响寿命,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可以长期随访。当临床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时才须治疗,治疗以手术效果最好,放化疗多效果不佳。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