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选择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缝合方式?降低子宫憩室风险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的缝合方式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的常见缝合方式,包括单层缝合与双层缝合两种。予以单层缝合时,需依次打开腹壁,暴露子宫下段,促使胎儿娩出。缝合的过程中,应尽量确保浆膜层包埋肌层。如某处伴有出血,应予以止血,止血后依次关腹。予以双层缝合时,需采用可吸收线对子宫肌层进行连续缝合,继而采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膜层包埋切口,最终关腹。近些年来,随着剖宫产患者数量的增多,临床对患者手术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选择一种安全、便利的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进行缝合,已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人,得出了显著成果。
剖官产术后单层缝合对子宫憩室形成的影响
剖产术后,子宫下段的切口缝合质量,严重影响着术后子宫的愈合情况,影响患者产褥期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予以单层缝合,患者宫口打开的程度,以及宫缩情况,对止血效果的影响均较小。此外,单层连续缝合同样具有操作便利性强的优势。缝合后,患者子宫局部肌肉缺血的发生风险较低,子宫切口愈合速度快。因此,术后切口的愈合速度较为缓慢,患者恶露持续时间较长的,住院时间同样将有所延长,同时增加治疗成本,导致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下降。采用HITACHI Preirus2 型超声诊断仪诊断疾病后发现,部分患者可见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浆膜层表面连续现象,但深入观察可见,患者子宫肌层通常不连续,“断裂现象”较为显著。通过对子宫憩室发生率等数据的总结发现,给予单层缝合后,剖宫产患者子宫憩室发生率为10%,该研究结果表明,单层缝合不利于降低子宫憩室发生率,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子宫憩室的容积、肌层厚度,是临床用于评价子宫憩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两项主要指标。
剖宫产术后双层缝合对子宫憩室形成的影响
以往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缝合方式,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子宫切口情况及自身的习惯进行选择。针对不同缝合方式对子宫憩室形成的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为提高剖宫产术后缝合的安全性,降低子宫憩室发生率,尝试将双层缝合应用到了切口缝合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子宫体一般由平滑肌构成,自内而外,包括内膜、肌层、浆膜3层。对子宫切口的缝合,既对上述3层中某一层或多层的缝合。缝合后,子宫切口出血现象可立即停止,随着切口的愈合,患者子宫结构将得到重建及塑形。合理选择缝合方法,有助于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改善缝合部位血运,降低子宫憩室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缝合方法在预防子宫出血方面,均可取得显著的效果。通过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观察发现,双层缝合后,与单层缝合者相比,患者肛门排气、恶露持续时间更短,住院时间也同样显著缩短,结果也证实了双层缝合的优势所在。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观察发现,双层缝合者与单层缝合相比患者满意度更高,优势更显著。为降低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双层缝合后,医护人员同样应辅助患者采用超声及时诊断疾病,进而早期发现子宫憩室的风险,并着手干预,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小结:剖宫产后,双层缝合子宫切口有助于促进肛门排气,促使恶露排出,降低子宫憩室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剖宫产的安全性。一旦发生子宫憩室,立即干预是关键。
本文是何春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