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后痤疮,你了解多少
虽然痤疮好发于青春期,但近年研究发现痤疮的发病年龄逐渐上升,年龄超过25岁的痤疮痤疮被称为青春期后痤疮,也就是俗称的“成人痤疮”,那么关于青春期后痤疮,您了解多少呢?
概 况
青春期后痤疮又称为成人痤疮,指年龄大于25岁以上人群的痤疮,发生率逐渐升高,约20%左右,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分 类
Goulden分类法
根据起病年龄分为持续型青春期后痤疮与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
持续型青春期后痤疮
指青春期开始发病,持续到25岁以后,青春期后痤疮大多数表现为此类,约占青春期后痤疮的82%。特点:好发于面下部三分之一及颈部,经前期加重,皮损以炎性丘疹,结节型为主,轻中度痤疮,少量粉刺。常对抗生素治疗耐受。
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
指25岁以后发病的痤疮。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根据发病部位又可分为:
颏部痤疮:好发于女性,皮损主要发生于口周和下颏部,以炎症型皮疹为主,鲜有粉刺,常伴经前期加重,常遗留炎症后色素减退或沉着斑及瘢痕,对治疗抵抗。
散发痤疮:无明显诱因下中老年人群中突然暴发的急性重度痤疮,皮损常常包括炎性丘疹及脓疱,亦鲜有粉刺,皮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皮损相比于面部更好发于躯干部,此类型可能与系统性疾病相关,因此治疗更加抵抗。
Capitanio分类法
根据青春期后痤疮临床表现又将青春期后痤疮分为丘疹型青春期后痤疮和粉刺型青春期后痤疮。
丘疹型青春期后痤疮
以深在性、轻度炎症性丘疹、脓疱及结节为主要表现,常常侵犯面部下三分之一,下颌及颈部,伴额头或者面部四周少量粉刺,其发病可能与高雄激素有关,占约15%。
粉刺型青春期后痤疮
以面部粉刺和囊肿为主要表现,皮损广泛分布于面部,伴有少量炎性丘疹及皮肤色素沉着或瘢痕,对治疗抵抗。
诊断依据为:炎症性皮损(丘疹、囊肿、结节或复合皮损)计数少于所有皮损的5%,潜在性皮损(开口、闭口以及大粉刺)至少占到95%。国外研究报道与吸烟有关。重度粉刺型青春期后痤疮又被命名为“吸烟者痤疮”。
病因及发病风险因素
遗 传
国外有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病人一级亲属患有此病,约占青春期后痤疮诱发因素的3.93%。
A2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导致伴雄激素(睾酮)升高的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出现的可能因素之一。
痤疮丙酸杆菌
目前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关系还存在争议。
有研究显示一些重度青春期后痤疮可能与高水平痤疮丙酸杆菌抗体有关,特别是成人痤疮中有大量炎症成分者。
但国外另有研究对青春期后痤疮与青春期痤疮患者进行表皮微生物学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此外,有假说指出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的增强可能与成人痤疮发病率增加与青春期后痤疮难治性密切相关。
季节因素
季节与痤疮加重及缓解是否相关仍存在争议。国外研究显示,季节因素对痤疮的影响在男女性患者间没有差异,痤疮加重现象在冬季所占比例最多,夏季最少,并认为夏季和秋季痤疮缓解是因为紫外线照射诱导免疫抑制,减少朗格汉斯细胞活性以达到减少炎症的作用。我国有研究结果与之相反,夏季痤疮加重者较冬季加重者多。这可能与不同国家在不同季节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条件(包括温差、湿度等因素)的差别或者研究对象及痤疮的不同类型有关。
饮食因素
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密切,高糖、含ω-6脂肪酸比例高的高脂饮食以及脱脂牛奶的摄入会加重痤疮病情。机制上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升高或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刺激雄激素分泌有关。
高脂饮食(高比例ω-6):过度摄入此类食物会加重痤疮病情。而摄入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抑制促炎症因子的合成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微粉刺形成及痤疮炎症进程。
高糖饮食:通过影响脂质合成和促进胰岛素、IGF-1的分泌,共同诱导痤疮的发生。
脱脂牛奶:牛奶和乳制品具有较高的胰岛素指数以及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刺激IGF-1的分泌,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痤疮的发生。
辛辣饮食:目前辛辣食物是否诱发和加重痤疮仍缺乏相关证据,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
其他饮食:研究发现富含维生素A、E和锌的食物有益于痤疮的缓解。口服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通过“脑一肠一皮肤轴”改善痤疮程度。
心理因素
国内相关报道,42%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痤疮加重。
痤疮的出现也与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对家庭、工作等的压力不断上升有关。
下丘脑-CRH-皮肤轴可能是精神因素加重痤疮的机制。
外源因素
外源性因素所致的痤疮长期受到忽视。
外源性因素包括吸烟、化妆品、暴露于空气污染、职业相关有害物质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特殊的途径参与痤疮的发生。
国外有研究显示,女性粉刺型痤疮的发生主要与吸烟相关。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与丘疹型及持续型相比,粉刺型和迟发型痤疮与外源性因素接触史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尤其是外用化妆品占主要地位,其次为空气污染,吸烟因素排序靠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女性吸烟率较西方国家低。此外,空气污染在我国城市中较为严重,大气污染物PM2.5中的主要成分二嗯英及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等可以诱导痤疮。
内源因素
内源性因素包括内分泌因素、熬夜、性激素改变、便秘、心理精神因素等。
国外研究发现,丘疹型青春期后痤疮常与月经及高雄激素水平有关,国内研究也显示较高比例的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具有月经前痤疮加重现象。
某些内分泌疾病以及代谢相关综合征可直接或间接引起雄激素水平升高而诱发痤疮。
目前认为可能与痤疮有关的内分泌疾病包括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泌雄激素肿瘤、SAHA综合征、HAIR-AN综合征等。这些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因素引起雄激素水平增高而诱发痤疮。
对于病情顽固、对常规治疗抵抗的患者,对于女性应考虑是否伴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男性应考虑是否伴有反常性痤疮或为其它痤疮相关综合征。
治 疗
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的治疗原则与寻常痤疮无明显差异,但鉴于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原因复杂,常具有迟发、顽固、经前期加重、可伴内分泌紊乱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抵抗。
应根据痤疮分级、部位、病人偏好等因素综合选择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病因的治疗也很重要,如对于明确诊断的由于某些系统性疾病诱发的痤疮,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由化学因素等诱发的痤疮,可通过避免或减少接触为前提进行对症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