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青春痘可以挤吗?
齐淑贞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28日 74 0 1 -
青春痘,长大了就会好吗?
齐淑贞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22日 115 0 4 -
最全的痤疮治疗指南
关于痤疮的治疗不是在网络上道听途说买几支药膏,也不是听信某一些博主不顾风险大胆的在家里尝试刷酸,而是应该讲科学、有思路、有方法、有体系的进行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轻、中、重度痤疮的整全治疗方案。首先,我们把痤疮的治疗手段归类为:功效护肤品、外用药、口服药、化学焕肤和光电治疗。功效护肤:功效护肤品是作为痤疮治疗项目前预处理、项目中辅助、项目后维持的关键。无论是轻度、中度或是重度痤疮,功效护肤品的使用都应该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其中包括含有维A酸类衍生物如(视黄醇、视黄醛、HPR)以及含有水杨酸、果酸、壬二酸等成分的医学护肤品。其次含有抗炎成分如马齿苋、甘草酸二钾、红没药醇、积雪草提取物、油橄榄、阿魏酸等成分的护肤品也是辅助改善痤疮病症、减少红斑的一大利器。外用药:维甲酸类: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乳膏它们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对粉刺型痤疮效果较好,但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发红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试用。过氧化苯甲酰(班赛)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够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少炎症。不过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抗生素类: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夫西地酸乳膏、甲硝唑凝胶灯主要用于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适用于炎症性痤疮。口服药:维甲酸类:异维A酸(泰尔丝)是治疗中度痤疮经典的药物代表,其作用主要是减少皮脂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等。其他不良反应可自行百度。抗生素类:其中最常见的属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 和米诺环素,这类广谱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炎症反应来发挥治疗作用。抗雄激素药物:大部分的痤疮患者,身体雄激素水平都是明显增高的,服用螺内酯 可以产生抗雄激素的效果,从而减轻痤疮病症。中成药/中药:其中丹参酮是治疗痤疮常用到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成药。化学换肤:化学换肤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中 治疗痤疮最常见,也最经典有效的方式之一。化学焕肤是通过在皮肤表面使用化学制剂对皮肤造成 可控的损伤,从而促进皮肤自我修复和更新的治疗手段。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渗透和腐蚀作用,使皮肤的表层角质层脱落,刺激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重组与新生,改善皮肤的质地、色泽和弹性。常见的化学换肤剂,包括水杨酸、果酸、复合酸等。其中水杨酸具有脂溶性,能够深入毛孔溶解油脂同时具有抗炎的作用,而果酸则渗透力更强,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调节角质分化,减少角质堆积,改善痤疮和面部细小皱纹。无论是闭口粉刺或者是炎性丘疹,甚至是重度痤疮和痤疮后留下的色素沉着,只要选对合适的化学焕肤剂按照疗程积极配合效果都是非常显著的。光电治疗:光动力: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反应。强脉冲光:通过特定波长的宽光谱彩光,作用于皮肤深层,能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量,同时还可以改善痤疮引起的红斑和色素沉着。像美国科医人M22的ACNE双滤拨片(400nm—600nm/800nm—1200nm)就可以双效治疗痤疮,即刻抗炎+更彻底的改善。脉冲染料激光:对痤疮引起的红色痘印效果显著,其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封闭扩张的毛细血管,减轻皮肤的炎症和红斑。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于痤疮留下的较深的瘢痕,如冰锥样瘢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精准地磨削和刺激瘢痕组织的重塑。整理完痤疮治疗的主流方式,现在把我平时帮助痤疮患者制定方案的思路和顺序分享给大家。轻度痤疮I级:化学焕肤、功效护肤、强脉冲光(光动力可做可不做)中度痤疮II级:化学焕肤、功效护肤、光动力、强脉冲光中都痤疮III级:化学焕肤、口服药、外用药、功效护肤、光动力、强脉冲光重度痤疮IV级:化学焕肤、口服药、外用药、功效护肤、光动力、强脉冲光 ,后续根据患者意愿在进行痘坑的治疗规划。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07日 232 0 1 -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专家共识》解读
痤疮是一种普遍影响全球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慢性皮肤病,尤其是中重度痤疮,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口服异维A酸自1982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痤疮以来,因其卓越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为了规范异维A酸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证据,发布了《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文将深入解读该共识,结合具体数据和临床细节,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治疗方案。文 |刘驰口服异维A酸的适应症1.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2.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中度或中重度痤疮。3.治疗意愿较强的轻中度痤疮患者。4.暴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在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后应用。5.伴有瘢痕或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患者。6.其他治疗无效、频繁复发的痤疮患者。7.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口服异维A酸的最小适用年龄 推荐12岁以下患者不宜使用口服异维A酸,主要因为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等风险。对于12-17岁的痤疮患者,使用异维A酸治疗时应慎重,尤其是合并有代谢或骨骼方面疾病的患者。口服异维A酸的用法用量01推荐剂量中度至重度痤疮患者的推荐起始剂量为0.25~0.5mg/kg/天,治疗剂量可逐步增加至0.5~1.0mg/kg/天;轻中度痤疮患者可以采用低剂量的连续性或隔日治疗方案(10mg每天或隔日一次)。建议与食物同服。02痤疮加重的处理建议在治疗开始前评估痤疮加重的风险,对于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通过较低剂量起始或联用泼尼松治疗来预防痤疮加重。若发生异维A酸诱导的严重暴发性痤疮,建议停用异维A酸,并开始口服泼尼松治疗。03痤疮复发的预防通常异维A酸治疗疗程应不少于16周,建议长疗程的低剂量持续性给药。治疗结束后,应根据皮损恢复情况选择适当减少剂量,继续维持治疗2~3个月或更长时间,以预防痤疮复发。口服异维A酸的安全性01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皮肤和黏膜干燥:这是异维A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唇炎、皮肤干燥、脱屑、鼻出血等。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保湿剂和防晒产品,并避免过度暴露在阳光下。一项RCT研究显示,使用保湿产品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量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更好。月经周期紊乱:部分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停药后恢复正常。在治疗前应告知患者可能的月经紊乱风险。02药物相互作用维A酸可能与四环素类药物(导致颅内压升高)、维生素A(导致维生素A过量症状)、华法林(降低华法林活性)、甲氨蝶呤(增加肝损伤风险)等发生相互作用。建议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若需使用抗生素,建议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03致畸风险异维A酸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禁止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女性。建议育龄期女性在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研究表明,妊娠期间使用异维A酸的女性中,有47%的新生儿出现先天性畸形。04心理健康风险虽然部分研究提示异维A酸可能与抑郁、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但目前并无充分证据支持这种关联。一项纳入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异维A酸与抑郁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P=0.02)。尽管如此,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对于已有抑郁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异维A酸。05炎症性肠病风险现有证据无法证明口服异维A酸与炎症性肠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患者在治疗前应被告知可能的潜在风险,并询问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或家族病史。06皮肤治疗的限制不建议在口服异维A酸治疗期间或停药6个月内进行全脸皮肤磨削术、机械皮肤磨削术或中深层化学换肤等治疗。这是因为异维A酸可能导致皮肤愈合不良和瘢痕形成。在接受皮肤治疗前,应对患者皮肤屏障进行评估,并根据皮肤情况调整治疗强度。07骨折风险现有研究表明,口服异维A酸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较弱。一项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异维A酸的成人患者与非使用者相比,骨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对于已有骨骼疾病或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应在治疗期间监测维生素D和钙水平,并视情况调整用药。用药监测与管理01生化指标监测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及肌酐等指标,尤其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肝病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一项研究显示,接受异维A酸治疗的患者中,有约11%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而3%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建议治疗前1周、治疗中每4周监测上述指标,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3个月。02甘油三酯升高异维A酸可能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通常在调整饮食、减少剂量或停止治疗后恢复正常。一项研究中,超过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两倍或以上。若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持续升高,应考虑减少剂量或暂时停药。03肝功能指标异常异维A酸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轻微升高(如ALT、AST水平),通常在调整剂量或停止治疗后恢复正常。当肝功能指标超出正常值上限2倍时,建议减少剂量;若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应立即停药,并考虑其他治疗方案。04心理健康风险虽然部分研究提示异维A酸可能与抑郁、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但目前并无充分证据支持这种关联。一项纳入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异维A酸与抑郁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P=0.02)。尽管如此,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对于已有抑郁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异维A酸。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异维A酸在治疗痤疮中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安全性及用药监测的详细指导。共识强调了异维A酸作为重度痤疮一线治疗药物的有效性,指出其在轻中度痤疮中的潜在应用,并强调了治疗期间对患者心理健康和生化指标的监测。共识还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异维A酸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对育龄期女性的避孕要求,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引用文献:[1]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3,52(05):298-307.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3.05.016.
刘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7日 246 0 1 -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痤疮(Acne)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全球发病率为9.4%,其中男性发病率为8.96%,女性为9.81%。在中国,痤疮的患病率从8.1%到85.1%不等,其中3%到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这种病不仅影响青少年,也逐渐在成人,尤其是女性中增多。其高发率和复杂的病因使得科学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由多位中西医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痤疮诊疗框架。该共识整合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治疗优势,特别是在针对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的痤疮治疗方面,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文 |刘驰流行病学 根据《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中的数据,全球痤疮的发病率为9.4%,居全球第八大疾病。中国青少年痤疮的发病率极高,研究显示35%到100%的青年人会出现痤疮。近年来,成人痤疮尤其是女性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报告显示42%的妊娠妇女伴有痤疮,60%的患者在孕期病情加重。而1/3的患者在孕前可能无症状,但在妊娠期间出现。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痤疮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病因和发病机制01西医角度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雄激素作用:雄激素通过刺激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是痤疮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口的堵塞,形成粉刺。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这种细菌在厌氧环境下大量增殖,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免疫炎症反应:皮肤的固有免疫系统在痤疮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如细胞因子、抗菌肽和金属蛋白酶的作用。02中医角度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复杂,涉及到肺胃蕴热、外感风热、饮食失调、情志内伤等因素。具体而言:肺胃蕴热:中医认为肺与皮肤关系密切,肺热熏蒸肌肤,导致皮肤发炎,形成痤疮。外感风热:外界风热邪气侵入体内,循经上冲,熏蒸肌肤,导致痤疮的形成。饮食失调: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胃肠湿热,湿热上行至颜面,形成痤疮。情志内伤: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气郁化火,上犯颜面,引发痤疮。临床表现与分类01临床表现痤疮的皮损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形性损害。其中,黑头和白头粉刺是痤疮的初期表现,伴随着炎性丘疹、脓疱的进一步发展,严重者可形成结节和囊肿,并可能留下瘢痕。02分类标准在中国,痤疮的严重程度常用Pillsbury国际改良Ⅰ~Ⅳ级分类法,其中:Ⅰ级(轻度):主要表现为粉刺,偶见炎性丘疹。Ⅱ级(中度):有明显的粉刺及炎性丘疹。Ⅲ级(中度):炎性丘疹及脓疱明显增多。Ⅳ级(重度):除以上皮损外,还可见结节、囊肿等严重损害。诊断与鉴别诊断01诊断要点痤疮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如面部、胸背部的开口或闭口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诊断时应特别注意粉刺的存在,因为这是痤疮的重要标志之一。02鉴别诊断痤疮需要与玫瑰痤疮、激素相关性痤疮、细菌性毛囊炎、嗜酸性毛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例如,玫瑰痤疮通常伴随面部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而不是粉刺。实验室检查01痤疮丙酸杆菌检测虽然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主要致病菌,但临床上通常不需要常规检测其存在。这是因为该菌的数量并不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且抗生素治疗后该菌数量并不显著减少。02内分泌相关检查对于怀疑有高雄激素血症的患者,性激素检测是必要的。最好在月经周期的1~5天进行检测,以减少月经周期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另外,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指标在某些重度痤疮患者中可能存在异常。治疗方案01西药治疗抗菌药物: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建议使用剂量为50~100mg/d,疗程不超过8周。维A酸类药物:异维A酸是重度痤疮患者的常用药物,起始剂量为0.25~0.5mg/kg/d,可根据疗效调整剂量。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推荐剂量为60~200mg/d,疗程3~6个月。糖皮质激素:对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可短期使用泼尼松(20~30mg/d)联合异维A酸治疗。02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中药治疗可分为:肺经风热证:表现为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治法疏风清肺,方药如枇杷清肺饮。脾胃湿热证:以红色丘疹、脓疱、结节为主,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如芩连平胃散或茵陈蒿汤。痰瘀结聚证:主要表现为结节及囊肿,治法活血解毒、化痰散结,方药如海藻玉壶汤或仙方活命饮。冲任不调证:多见于女性,以粉刺、丘疹为主,治法调和冲任、理气活血,方药如逍遥散或知柏地黄丸。03外用治疗维A酸类外用药物:适用于轻度痤疮,单独或联合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为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适用于炎性皮损,但因耐药性问题,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04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光动力疗法(PDL)、蓝光杀菌抗炎和红光修复组织。研究表明,PDL联合Nd激光治疗对炎性和非炎性痤疮具有良好的效果。预防和生活方式管理01饮食管理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密切,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痤疮症状。建议患者控制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02睡眠与作息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痤疮的严重程度相关。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03心理支持痤疮患者常伴随心理压力,建议通过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儿童与特殊人群的治疗01儿童痤疮治疗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四环素类药物是首选,8岁以下的儿童则建议使用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中重度儿童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02妊娠期痤疮管理妊娠期痤疮患者的治疗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综合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治疗优势,提供了全面的痤疮诊疗指导。共识强调了痤疮的多因素病因,结合了西医的抗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等疗法,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了针对不同痤疮类型的有效治疗方案。这一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升痤疮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引用文献:[1]赵俊英.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1,14(05):257-260.
刘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7日 288 0 0 -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毛囊皮脂腺单位。根据中国人群的截面统计,痤疮的发病率为8.1%。然而,超过95%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痤疮,其中3%至7%的患者可能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青春期,痤疮的出现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和自卑感。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最初发布于2014年,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指南需要不断更新。2019年版的修订是在2014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并考虑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该指南旨在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指导,减少治疗选择的差异性,避免不合理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文 |刘驰痤疮的发病机制01遗传因素遗传在痤疮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度痤疮患者中。02激素影响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分泌过多的主要因素。此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其他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也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生。03皮脂腺分泌异常皮脂腺的过度分泌被认为是痤疮形成的基础,而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和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也与痤疮有关。04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和粉刺,这是痤疮发生的重要步骤。05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激活免疫反应,促使炎症发生,并在痤疮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06炎症和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贯穿痤疮的整个过程,从毛囊壁破裂到真皮中的异物样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瘢痕形成。痤疮的分级01痤疮的分级标准痤疮的治疗方案选择依赖于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南将痤疮分为四级,即轻度(Ⅰ级)粉刺型、中度(Ⅱ级)炎性丘疹型、中重度(Ⅲ级)脓疱型和重度(Ⅳ级)结节囊肿型。分级标准基于皮损的性质,从粉刺、炎性丘疹到脓疱和结节囊肿,逐渐加重。02分级的重要性与临床应用痤疮的分级不仅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轻度痤疮可以通过外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而中度至重度痤疮则需要结合系统治疗和外用药物的综合方案。通过精确的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预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疗依从性。外用药物治疗01维A酸类药物维A酸类药物在痤疮的外用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指南中推荐的外用维A酸类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以及第三代维A酸如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因其较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轻中度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维A酸可能导致的光敏性和皮肤刺激反应,建议患者在夜间使用,并避免日晒。02抗菌药物的应用过氧化苯甲酰是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并且未出现耐药性问题。指南建议,从2.5%浓度的过氧化苯甲酰开始使用,逐渐提高浓度,以减少刺激反应。外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则因其抗炎作用适用于炎性痤疮,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因此不建议单独或长期使用。指南推荐将外用抗生素与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风险。03其他外用药物指南中还提到了其他外用药物,如壬二酸、水杨酸和硫磺。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和剥脱作用,在轻中度痤疮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壬二酸特别适用于色素沉着和炎性痤疮患者,水杨酸则通过轻微的角质剥脱作用帮助减少粉刺和丘疹。系统药物治疗01口服抗生素对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口服抗生素是常用的系统治疗方法。指南推荐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100-200mg/d)和米诺环素(50-100mg/d),这些药物不仅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还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米诺环素由于在组织中浓度较高,且耐药性低,常作为优先选择。口服抗生素的疗程通常不超过8周,治疗期间应避免单独使用,并与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02口服维A酸类药物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是治疗重度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一线药物。其机制包括显著抑制皮脂腺的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的形成。异维A酸的推荐剂量为0.25-0.5mg/kg·d,重度痤疮患者可逐渐增加至0.5-1.0mg/kg·d。治疗过程中,异维A酸的副作用常见但大多数可逆,如皮肤黏膜干燥、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等,需要定期监测。03抗雄激素治疗抗雄激素治疗适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女性痤疮患者,如面部中下1/3区域的皮损、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和雄激素性脱发。常用的抗雄激素药物包括雌激素和部分孕激素混合的复方制剂(如短效避孕药)和螺内酯(60-200mg/d)。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雄激素的生成或阻断其受体,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从而改善痤疮。物理与化学治疗01光动力疗法和红蓝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DT)通过外用5-氨基酮戊酸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富集,并通过红光(630nm)或蓝光(415nm)的照射,抑制皮脂分泌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系统药物治疗失败或患者不耐受的中重度痤疮,PDT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法。单独的蓝光照射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而红光照射有助于组织修复,可作为中度痤疮的备选治疗。02激光与强脉冲光指南推荐使用多种激光治疗痤疮及其后遗症。1320nm、1450nm和1550nm的近红外波长激光有助于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炎作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帮助炎性痤疮后期的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如1440nm、1550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痤疮瘢痕有一定改善效果。03化学剥脱治疗化学剥脱术通过果酸、水杨酸等物质的应用,减少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和更新,具有抗炎作用。浅表化学剥脱术特别适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辅助治疗。特殊人群的痤疮治疗01儿童痤疮针对青春期前儿童的痤疮,指南推荐使用低浓度的外用药物,如2.5%过氧化苯甲酰/1%阿达帕林凝胶组合,适用于≥9岁的患儿。对于12岁以下儿童,建议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口服维A酸类药物。针对儿童痤疮的治疗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尤其是系统治疗,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剂量。02妊娠或哺乳期痤疮妊娠或哺乳期痤疮的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优先选择外用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被认为是妊娠期安全的选择,克林霉素也可用于哺乳期痤疮的外用治疗。对于妊娠期的中重度痤疮,必要时可考虑短期使用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应尽量避免在妊娠前3个月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其妊娠分级为D,禁用于妊娠期。中医中药治疗01中药内治法中医在痤疮治疗中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痤疮的不同表现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不调证是痤疮的主要证型,分别对应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化痰散结和调和冲任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如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海藻玉壶汤等,配合中成药如栀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等,可以有效改善痤疮的症状。02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如湿敷和中药面膜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例如,马齿苋和紫花地丁的水煎液可用于湿敷,帮助减轻炎性丘疹和脓疱的炎症反应。中药面膜如颠倒散(大黄和硫磺的混合粉末)则用于改善结节和囊肿型痤疮。痤疮的维持治疗01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痤疮的维持治疗旨在减轻病情并预防复发,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0.1%阿达帕林,每周使用3次,可以有效维持治疗效果。此外,联合使用低浓度果酸或抗痤疮类功能性护肤品也可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维持治疗的疗程通常为3至12个月,具体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痤疮的联合与分级治疗01联合治疗的重要性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全面覆盖痤疮的所有发病机制,联合治疗至关重要。联合治疗能作用于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02轻中度痤疮的治疗通常采用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单独外用药物通常仅作用于4个主要发病环节中的1-2个。联合外用药物可以扩展到2-3个发病环节,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抗生素类、过氧化苯甲酰等。市场上已有多种联合外用药物的复方制剂可供选择。03中重度痤疮的治疗建议系统药物与外用药物的联合使用,如口服抗生素与外用药物的结合。还可以将药物治疗与物理或化学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增强整体治疗效果。04痤疮分级与个体化治疗痤疮的分级反映其严重程度和皮损性质,不同级别的痤疮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应充分体现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痤疮后遗症的处理01痤疮后红斑与色素沉着痤疮后遗症如红斑和色素沉着是患者常见的困扰。指南推荐使用强脉冲光、Q开关1064nmNd激光等设备进行治疗。此外,外用改善色素类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和左旋维生素C等可以帮助减少色素沉着。02痤疮后瘢痕的处理萎缩性瘢痕的治疗首选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其次是离子束或铒激光治疗。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以选择激素局部封闭注射、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等综合疗法。针对较大的凹陷性瘢痕,钝针分离和填充治疗也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患者教育与管理01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管理指南强调了健康教育在痤疮治疗中的重要性。限制高糖和高油饮食、避免脱脂牛奶的摄入、规律作息以及适度控制体重都有助于痤疮的预防和改善。此外,痤疮患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部分。02科学护肤与定期随访痤疮患者的皮肤护理应根据皮肤类型进行个性化选择。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而混合性皮肤在T区应选择控油类产品,两颊部位则应选择舒敏保湿类产品。在使用维A酸类药物或进行化学剥脱治疗时,建议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护肤品,以避免皮肤干燥和敏感。定期随访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本指南概述了痤疮的复杂发病机制,包括遗传、激素、皮脂腺异常和炎症反应。指南根据痤疮的严重程度制定了分级,并提供了外用药物、系统药物、物理治疗和中医中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维持治疗和患者教育被强调为减少复发的关键。整体上,指南为规范和优化痤疮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引用文献:[1]鞠强.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9):583-588.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9.09.020.
刘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7日 504 0 0 -
盘点口服异维 A 酸常见的 3 大不良反应,一文 get 处理方法
口服维 A 酸类药物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 4 个关键病理生理环节唯一的口服药物[1]。异维A酸是国内外常规使用的口服维A酸类药物的首选[1]。为了对口服异维A酸的不良反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管理,《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给出了具体建议。01口服异维 A 酸配合日常防护,治疗痤疮、消除皮肤黏膜干燥两不误口服异维A酸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黏膜干燥,建议日常做好皮肤屏障修复和防晒,发生不良反应或者有风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减少异维A酸剂量(<0.5mg/kg/d)[2]。一项系统综述[3],分析了1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906例轻至重度痤疮患者,发现在口服异维A酸治疗过程中或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常见副作用主要为皮肤粘膜干燥,如唇炎、口唇干燥、鼻黏膜干燥、鼻出血、皮肤干燥脱屑等[3,4](图1)。图1.各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汇总[4]一项纳入 2012 年 1 月至 2016 年 8 月来自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中、重度结节性炎症性寻常痤疮患者 3,525 例的回顾性研究[5]显示,所有患者均口服异维 A 酸 20mg、30mg或40mg/d,维持剂量为 0.2~0.5mg/kg/d,平均治疗9.3±1.10 个月(7~13个月)。结果显示,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黏膜与皮肤副作用:100%嘴唇干燥,41.78%唇炎,47.26%鼻出血(图2)。异维A酸眼部不良反应以眼干为主:眼干的发生率为5.70%(图3)。图2.报告较多的常见不良反应[5]一项系统综述[4]发现,口服异维A酸剂量较高(1.0mg/kg/d)时更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针对出现的皮肤黏膜干燥问题,研究[6]显示:与单用口服异维A酸相比,口服异维A酸联合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后的平均经皮失水量更低(12.17±3.61vs.15.75±3.31,p= 0.002)、平均角质层含水量更高(28.07 ± 3.17vs.10.13 ± 3.62,p = 0.000)。研究结果表明,在异维A酸治疗期间可结合皮肤屏障修复缓解干燥问题。对于皮肤黏膜干燥问题的处理,在治疗初始,面部以物理防晒为主,包括打伞、戴墨镜等。面部炎症得到控制、皮疹基本消退后,可以外擦防晒产品。眼睛干燥,不能戴隐形眼镜,可以适当滴眼药水缓解,例如:玻璃酸钠滴眼液。02、月经失调不必慌,避孕不可轻视部分女性患者在口服异维A酸期间可能会发生月经周期紊乱,但停药后会恢复正常,建议在治疗前告知女性患者异维A酸潜在的月经失调风险[2]。尽管异维A酸通过抗雄激素作用降低皮脂分泌,但它可能会导致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下降和游离雄激素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律。一项纳入 40例女性痤疮患者,接受口服异维A酸治疗至少 16周的回顾性研究[7]显示,其中8例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但均在停药后恢复正常(图4)。图4.异维 A 酸治疗期间患者月经紊乱情况[7]另有一项纳入 76 名结节性痤疮患者的研究[8]发现,异维A酸治疗第 3个月(32.2%)和第 6个月(42.1%)的月经周期紊乱发生率更高(p< 0.01)。如果出现闭经、痛经等问题,这与服用异维A酸无关,建议看医生。异维 A 酸有明确的致畸作用,禁止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女性,育龄期女性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应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2]。一项纳入 398 例接受异维 A 酸治疗的女性,分析妊娠期间异维 A 酸暴露的研究[9]显示,130 例(33%)在开始治疗时已经妊娠,65例(16%)在使用前3周妊娠。结果显示,在151例新生儿中,正常72例(48%),先天性畸形71例(47%),畸形以外的异常8例(5%)。另一项分析了 59,271 例接受异维 A 酸治疗的女性的研究[10]显示,在118例活产中,有11例(9.3%)为先天性畸形。在避孕时间要求上,证据显示,相比其他维A酸类药物,异维A酸的避孕要求时间最短:美国异维A酸说明书要求服药结束后避孕1个月,中国说明书要求为 3个月[11-13]。03、改善精子参数,打破男性使用生殖顾虑暂无证据表明异维A酸会对男性痤疮患者的生育能力造成负面影响[2]。一项纳入 81 名 18 岁以上患有严重或难治性寻常痤疮的男性患者,评估治疗前后男性痤疮患者的精子参数的研究[14]显示,男性痤疮患者口服异维A酸治疗前后,精子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平均精子浓度、每次射精的平均精子数量、前向运动精子比率、每次射精的平均前向运动精子数量和平均精子活力均显著更高,提示口服异维A酸对男性生殖能力可能具有积极影响(图5)[14]。图5.异维 A 酸治疗前后精子参数及激素水平变化[14]一项纳入19 例 21~60岁之间,不育时间超过12个月,且精子浓度低于 1,500 万/mL 的男性患者,评估口服异维 A 酸对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参数影响的单臂临床试验研究[15]显示,19例患者每日口服两次20mg异维A酸,持续治疗20 周。治疗结束时的中位精子浓度更高(p = 0.006),两组数据的中位前向运动精子比率无统计学差异;在研究期间,男性患者的女性伴侣中有6名怀孕(3名是自然怀孕,3名是通过胞质内精子注射),5名完成分娩,提示部分不育男性甚至可以通过异维A酸改善精子产量和生育能力。总结回顾以上内容,客观、理性认识口服异维A酸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针对常见的黏膜和皮肤副作用,有风险或发生副作用的患者应考虑减量治疗。对于致畸性,育龄期女性患者应做好避孕措施。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1日 85 0 2 -
困扰成年人的青春期后痤疮
寻常痤疮是一种皮肤疾病,特征为面部、颈部、肩部或躯干出现粉刺和炎症性皮损。虽然痤疮在青少年人群中的高患病率让人们感觉痤疮是年轻人的疾病,但痤疮对许多成人来说仍然是严重的问题。以下介绍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相关内容。一、流行病学青春期后痤疮是一种常见疾病,通常定义为25岁及以上人群中发生的痤疮。该疾病在女性中似乎比男性更常见,且女性更可能到医护人员处就诊以评估及治疗青春期后痤疮。女性痤疮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稳步下降,有学者对2895例10-70岁女性研究发现[1],16岁时痤疮患病率达到最高(接近70%),并在18岁以后进行性下降,约一半的20多岁女性、1/4的30多岁女性和超过10%的40多岁女性仍然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痤疮(定义为面部一侧有4处以上的炎性皮损或粉刺)。绝经后女性较少发生痤疮;在51岁及以上女性中,仅发现不到5%的女性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痤疮。二、发病机制与其他人群中的痤疮相似,多种因素可促进女性痤疮病变,主要包括毛囊皮脂腺的角化异常、皮脂生成过多、痤疮丙酸杆菌(一种以皮脂为食的微生物)定植、炎症,皮脂生成过多及毛囊角化异常促使粉刺形成,粉刺被认为是痤疮的原发性皮损。内源性或外源性雄激素、月经周期、吸烟和使用化妆品等都可能促进女性粉刺的形成,并在痤疮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1、雄激素:雄激素能刺激皮肤中皮脂腺生长并能增加皮脂生成,促进皮损形成,且女性患者在抗雄激素治疗期间痤疮通常会改善。女性内源性雄激素过多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纯孕激素避孕药含有促雄激素作用的孕激素并且缺乏抗雄激素的雌激素,所以可能促进痤疮的发生。然而,大部分成年女性痤疮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正常,而且没有使用外源性雄激素。尚不明确这些女性的循环雄激素水平与痤疮的关系。目前已提出皮脂腺中雄激素前体向雄激素的转化增加,以及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强以促进痤疮形成[2-3]。2、月经周期:许多女性痤疮患者注意到痤疮严重程度会随其月经周期而变化。一项病例[4]研究纳入41例18-44岁女性痤疮患者,63%的患者在月经前出现炎性皮损数目增加,并且存在的炎性皮损量增加了25%。3、吸烟:有研究认为吸烟与成年女性痤疮有关,认为尼古丁对皮脂生成或角化的作用可能是潜在促进因素[5]。4、化妆品:化妆品的某些物质引起毛囊堵塞,可促进粉刺隐匿、缓慢发展,最终出现炎症性皮损。5、其他因素:在痤疮发生中可能发挥作用的其他因素包括应激、饮食和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成年女性痤疮与青春期痤疮史、痤疮家族史、无既往妊娠、多毛症、从事办公室工作、心理应激水平较高、以及饮食等因素有关[6]。目前还需进行更多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三、临床特征1、成年女性的痤疮最常见的可能是青春期痤疮的延续(持续性痤疮),也可能是新发疾病(迟发性痤疮)。2、非炎症性丘疹、炎症性丘疹、脓疱或结节。3、面部常见,也常发生于颈部和躯干。多发性粉刺多集中上面部,丘疹、脓疱或结节主要发生于下面部(如颏部、口周皮肤和下颌)。4、通常为轻至中度。评估:对于成年女性痤疮患者通常要评估有无基础雄激素过多的征象,以及是否接触到可能引起痤疮或痤疮样皮疹的药物。如怀疑雄激素过多需要实验室及体征检查。体征检查包括有无男性化的体征,例如多毛(毛发呈男性模式生长)、额颞部脱发或阴蒂肥大、月经不规则/月经稀发、不孕、多囊卵巢、起病急骤的重度痤疮、严重的或对治疗抵抗的痤疮、类库欣特征、黑棘皮病、肥胖等。注意:去除毛发后可能导致无法发现多毛症的体征,应该特别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毛发呈男性模式生长和是否进行过脱毛。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测雄激素过多症前,应停用口服避孕药至少4-6周。应回顾患者用药史,以便寻找有无诱导痤疮或痤疮样皮疹的药物和补充剂,尤其是纯孕激素避孕药,包括口服、注射和植入剂型,均可能与痤疮加重有关。四、鉴别诊断多种疾病都可能表现出与寻常痤疮类似的临床特征。对于成年女性,尤其应考虑以下疾病:1、酒渣鼻: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可能表现为累及面部中央的炎症性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或红斑。酒渣鼻无粉刺且位于面部中央,这有助于区分该病与痤疮。2、口周皮炎:口周皮炎是一种最常见于年轻女性的疾病,表现为口周成簇的小丘疹。紧邻唇红缘的皮肤通常不受累。该病也可能发生于眼周。3、须部假性毛囊炎:这种疾病最常见于黑人男性,由短的、剪断胡须游离端再度进入皮肤所致。面部有终毛生长的女性也可能出现这种疾病。4剥脱性痤疮:是指患者反复地搔抓、刮擦或挤压相对较轻的痤疮皮损,造成明显的组织损伤,这种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远超过痤疮。5、药物性痤疮(痤疮性药疹):许多药物可能引起痤疮样皮疹,包括局部用或全身用皮质类固醇、锂剂、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鉴别诊断中尚需考虑的其他疾病包括:细菌性毛囊炎或疖病、嗜酸性毛囊炎、机械性痤疮(在皮肤受到摩擦或压迫的部位发生炎症性丘疹)和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五、治疗痤疮并非必须治疗,但若对患者造成痛苦、美观问题或对生活质量造成其他负面影响,或者患者要求尽量减少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瘢痕等常见后遗症,治疗通常可带来益处。在医生看来很轻微的痤疮也可能对患者造成显著的负面心理社会影响。治疗前应对患者皮损予以评估,其痤疮的类型是粉刺还是炎性皮损、严重程度、有无后遗症(如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很有价值。此外,可以治疗的促发因素应予以解决。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尤其有意义的考虑因素如下:1、既往治疗方案: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可能难以治疗,患者诉之前治疗无效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在选择治疗方法前应详细了解以前采用的治疗性干预措施,以确定特定治疗方法是否真的无效。治疗无效有时是由于没有坚持治疗方案治疗足够的时间或因不良反应而提前停药。很多治疗痤疮的药物至少需坚持使用8-12周才能评判其效果。2、生育状态:很多痤疮治疗方案在妊娠期最好不要使用。若患者适合这些治疗方案,应询问是否可能已经妊娠,以及近期有无生育计划。这些问题的结果有助于提供恰当的患者咨询和选择治疗方案。3、活动性痤疮: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治疗方案与其他成人和青少年痤疮的方案类似。除了使用一般痤疮人群中的标准方案之外(如外用维A酸类、壬二酸、水杨酸、抗生素和口服异维A酸),有些激素疗法即使在没有雄激素过多的情况下也可取得临床改善,最常使用的激素治疗药物是螺内酯和口服避孕药(其中部分含有抗雄激素作用的孕激素)。4、痤疮后遗症:痤疮的一些特征(如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可能会在成功控制活动性皮损后仍持续存在很久,并且可使患者非常苦恼,因此,通过干预来改善这些特征很有帮助。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12日 86 0 1 -
不同类型的「痘坑」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比痘痘还难搞的是什么?痘印?不!是痘坑!痘痘我们可以内调外养,痘印我们还可以使用修复产品、刷酸或者强脉冲光等方式慢慢淡化。但是痘坑,是普通涂抹类的护肤品无法改善的,如何从根本上改善痘坑?痘痘疤痕、痘坑,通常称为萎缩性疤痕,都是由青春期痤疮所引起。痤疮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囊肿等,其炎症程度逐渐加剧。如果未能在粉刺和丘疹阶段及时控制炎症,防止真皮组织的严重损伤(如结节、囊肿、脓肿的形成),那么就可能形成疤痕。如果有手动挤压痘痘的习惯,可能会导致皮肤受损,引发二次感染,或是使皮下囊肿破裂,产生异物肉芽肿反应,从而加剧炎症,增加留下疤痕的风险。另外,具有明显痤疮疤痕家族史的个体,相比没有家族史的个体,他们青春期痤疮后留下疤痕的可能性也会增加。青春痘引起的萎缩性瘢痕主要分为3型,分别为滚轮型、厢车型及冰锥型。滚轮型瘢痕滚轮型瘢痕:直径可达5mm,外观高低起伏。由炎症扩散超过毛囊、进入周围皮下区、汗腺和周围血管,导致宽而深的瘢痕。冰锥型瘢痕冰锥型瘢痕:呈深V型,直径小于2mm,可深达真皮甚至皮下,边缘陡峭,似冰锥凿痕。箱车型瘢痕箱车型瘢痕: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边缘垂直清晰,表面比冰锥型宽,并且不会在底部逐渐变窄痤疮凹陷性瘢痕治疗方法01、点阵激光 点阵激光的原理就在于将一束激光分为多束激光,在表皮形成一个由激光作用点阵和间隔组成的加热区,来破坏皮肤原有组织。适合大部分滚轮型瘢痕和箱车型瘢痕患者。一般为3-5次,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02、黄金微针 利用电针插入皮肤从而加热真皮及皮下组织,达到刺激胶原新生的目的。对轻中度痤疮瘢痕有效果。一般为4-6次,每次治疗间隔1-2个月。03、 射频 电流产生热量,引起局部损伤,启动创伤修复机制,刺激真皮胶原重塑。适用于各类肤色的患者。一般为3-5次,每次治疗间隔1-2个月。04、Plasma离子束 由离子束脉冲直接向皮肤传输热能,造成表皮剥脱,刺激真皮胶原再生。适用于各类患者。一般为3-5次,每次治疗间隔2-3个月。05、皮秒激光 通过全息衍射点阵模式聚焦能量,刺激胶原蛋白新生和弹力纤维重排。适用于各类肤色的患者。一般为4-6次,每次治疗间隔为1-2个月。06、环钻术 环钻组织提取适用于增生性痤疮瘢痕及瘢痕疙瘩;环钻组织提升适用于冰锥型及箱车型、边缘清晰锐利、基底外观正常的痤疮瘢痕;环钻组织移植适用于营养不良的色素减退性深在冰锥型痤疮瘢痕。 打孔切除与缝合:1.使用环钻切割疤痕。2.缝合伤口打孔提升:1.切割疤痕;2.抬起切开的皮肤,使其略高于周围皮肤;3.缝合伤口打孔切除与移植:1.切割疤痕;2.从另一皮肤处获取移植物;3.移植到疤痕处;4.缝合伤口07、填充疗法 填充疗法通过注射或手术方式填充皮损,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和纤维组织,达到补充容量、平滑瘢痕的效果。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大、较深在的箱车型和滚轮型瘢痕。填充物一般为自体脂肪、脂肪胶、自体细胞、透明质酸、聚左旋乳酸等。08、化学剥脱术 将剥脱剂应用于瘢痕最外层,加速正常的皮肤剥脱过程。根据剥脱深度可分为超表层、 表层、 中层及深层剥脱。常用的剥脱剂包括乙醇酸、 三氯醋酸、Jessner溶液、 丙酮酸、 乳酸、 水杨酸及石炭酸等。特殊的皮肤瘢痕化学重建术CROSS,应用了腐蚀剂三氯乙酸(TCA),局部聚集到痤疮瘢痕的深部,导致表皮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和细胞凝固性坏死,以及乳头层至上部网状层真皮胶原坏死。为了自我修复,皮肤被迫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这些胶原蛋白可以填补疤痕造成的凹陷。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31日 165 0 2 -
最新痤疮发病机制综述
这篇关于痤疮转录组学的综述,为我们提供了痤疮发病机制以及对异维A酸作用机制更深入的理解。青春期诱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和雄激素信号激活激酶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西方饮食(高糖碳水化合物和牛奶/乳制品)也共同刺激AKT/mTORC1信号传导。AKT介导的核内FoxO1和FoxO3的磷酸化导致它们被排出到细胞质中,增强了脂质生成和促炎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包括雄激素受体(AR)、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但降低了依赖FoxO1的GATA结合蛋白6(GATA6)的表达,这是毛囊角质细胞稳态的关键转录因子。AKT介导的p53结合蛋白MDM2的磷酸化促进了p53的降解。相比之下,异维A酸增强了痤疮患者皮脂腺中p53、FoxO1和FoxO3的表达。这些促凋亡转录因子的过度表达解释了异维A酸通过诱导皮脂细胞凋亡和耗竭BLIMP1(+)皮脂细胞祖细胞而带来的理想的抑制皮脂效果;它还解释了其不良效应,包括致畸性(神经嵴细胞凋亡)、减少的卵巢储备(颗粒细胞凋亡)(小医生注释:这些细胞通过程序化的方式死亡,这是一种细胞自主清除的过程。当颗粒细胞发生大量凋亡时,可能导致卵巢储备减少。卵巢储备是指卵巢中剩余可生育的卵子数量,这个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抑郁症风险(下丘脑神经元凋亡)、VLDL高脂血症、颅内高压和皮肤干燥。引言痤疮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四个因素在痤疮的病理生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脂过度分泌和皮脂分泌失调、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程改变(粉刺形成)、痤疮杆菌(C.acnes)介导的效应以及Th17细胞驱动的炎症反应。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抗痤疮药物,改善了痤疮发病机制的所有主要因素。这篇综述重点讨论了三个关键的转录因子,即p53、FoxO1和FoxO3,它们的抑制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异维A酸的上调则可以解释异维A酸在痤疮治疗中的有益和不良效应。2.生长因子信号在痤疮中的作用:激活激酶AKT 多种生长因子诱导痤疮的发病机制。它们的输入信号汇聚在激酶AKT(蛋白激酶B)的激活上,这改变了推动疾病的重要转录因子的活性和表达。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强效的有丝分裂原。IGF靶向结合到目标组织细胞表面的IGF-1受体(IGF1R)上。在青春期,生长激素(GH)的增加导致GH/IGF-1轴的激活。IGF-1是青春期的关键激素,促进性别分化和纵向骨骼生长。痤疮通常在青春期的较晚阶段显现,即在男孩达到身高速度峰值或女孩初潮后不久。Deplewski和Rosenfield强调了IGF-1在毛囊皮脂腺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女性血清IGF-1水平的增加与痤疮病变数量相关,男性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率也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痤疮患者的表皮和毛囊皮脂腺单位中IGF-1表达过高。西方饮食,尤其是高糖碳水化合物、牛奶和酸奶的摄入,与IGF-1介导的痤疮发病机制有关。莱伦综合征(Laronsyndrome)(小医生注释:又称垂体性侏儒症Ⅱ型、生长激素受体缺陷、原发性生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rimarygrowthhormoneinsensitivitysyndrome,GHIS),是一种生长严重迟缓的罕见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常见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生长激素作用缺陷。主要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还可影响骨骼肌肉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但患者肿瘤风险比一般人低。治疗以相关激素替代治疗为主。)患者存在先天性IGF-1缺陷,身材矮小,除非用重组IGF-1治疗,否则不会发展成痤疮。2.2.IGF-1-PI3K-AKT介导的FoxO1和FoxO3的下调IGF-1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从而导致激酶AKT的激活,这是生长网络调控的关键检查点。在许多调节因子中,AKT通过磷酸化使转录因子FoxO1和FoxO3失活,这些因子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经AKT介导的磷酸化后,核内FoxO1被排出到细胞质中,这一过程已在体外受IGF-1刺激的SZ95皮脂腺细胞中得到证实。FoxO1作为包括雄激素受体(AR)、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以及促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内的脂质生成转录因子的负向核心调节因子。 FoxO1与STAT3结合,阻止STAT3与SP1.POMC(小医生注释:POMC:阿片促黑激素皮质素原。通过一系列酶促步骤以组织特异性方式产生许多生物活性肽,从而产生促黑素细胞激素 (α-M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和β-内啡肽;STAT3通过SP1位点激活POMC基因的启动子)启动子复合体相互作用,因此抑制了STAT3介导的瘦素作用。在SZ95细胞中,瘦素促进人SZ95细胞的促炎脂质谱并诱导炎症通路。 因此,通过AKT介导的FoxO1抑制增加的IGF-1信号增强了AR、SREBF1、PPARγ和STAT3的转录活性,这些关键的转录因子促进了皮脂脂质生成。实际上,已显示IGF-1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在SEB-1皮脂细胞中诱导SREBF1表达和脂质生成,而低血糖饮食则降低了痤疮患者皮脂腺中SREBF1的表达。2.3.IGF-1-IGF1R-PI3K-AKT-MDM2介导的p53下调 IGF-1/IGF1R/PI3K/AKT的激活抑制了p53的活性。外源性IGF-1激活的AKT促进了p53结合蛋白鼠双微体2(MDM2)的磷酸化。这种磷酸化增强了MDM2降解p53的能力。MDM2通过抑制p53促进细胞存活和细胞周期进程。为了调控p53,MDM2必须进入细胞核,从而降低细胞内p53的水平,并减少p53的转录活性。磷酸化的MDM2最终促进了p53的蛋白酶体降解。因此,IGF-1-AKT信号降低了核内p53的水平,最近有研究表明这在痤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小医生注释:p53在痤疮发病中主要发挥负向调控作用,通过促进异常皮脂细胞的凋亡、控制细胞周期、调节炎症反应,以及与关键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来抑制痤疮的发展和严重程度。)2.4.IGF-1-IGF1R-PI3K-AKT介导的mTORC1激活 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是一个关键的生长因子和营养依赖的调节激酶,它协调细胞增殖和合成代谢,并抑制自噬。被激活的AKT磷酸化TSC2(抑癌基因tuberin),AKT依赖的磷酸化使TSC2失活,破坏了其与hamartin(TSC1)的相互作用。TSC1-TSC2(hamartin-tuberin)复合体通过其对小G蛋白RHEB(Ras同源蛋白富集在大脑中)的GTP酶激活蛋白(GAP)活性,是mTORC1的关键负向调节因子。因此,AKT介导的TSC2磷酸化在生长因子刺激下激活mTORC1中发挥关键作用,这对痤疮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事实上,已在痤疮患者的表皮和皮脂腺(SGs)中检测到mTOR和mTORC1激活水平的增加。西方饮食过度刺激胰岛素/IGF-1/AKT/mTORC1信号传导。最近的证据表明,牛奶是一种高度特化的哺乳动物内分泌信号系统,促进mTORC1依赖的翻译过程以促进产后生长。mTORC1在调节涉及痤疮发病机制的特定转录因子的蛋白质翻译中具有特殊影响,包括SREBFs、PPARγ、STAT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脂肪细胞中获得的进一步证据强调了mTORC1在翻译水平上合成瘦素的作用。2.5.胰岛素-INSR-PI3K-AKT介导的mTORC1激活 痤疮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综合症有关,特别是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和IGF-1是姐妹生长激素,已显示胰岛素能够结合并激活胰岛素受体(INSR)和IGF1R。INSR和IGF1R还引发共同的下游信号传导,包括INSR底物家族磷酸化和PI3K-AKT-mTORC1途径的激活。如在8岁男孩中所示,牛奶表现出高胰岛素指数,大量摄入牛奶(而非肉类)会增加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因此,牛奶消费刺激了胰岛素和IGF-1信号,这是一种刺激mTORC1驱动的产后生长和合成代谢的重要机制。相比之下,二甲双胍治疗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减少胰岛素对SGs的信号传导。Mirdamadi等人有力地证明了胰岛素和IGF-1在体外增强了SZ95皮脂细胞中的PI3K/AKT途径。2.6.FGFR2-PI3K-AKT介导的mTORC1激活携带先天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增益功能突变的患者(S252W或P253RFGFR2)——无论是种系(apert综合征)还是体细胞片段(munro痤疮痣)——在青春期会发展成痤疮并对异维A酸治疗有反应。FGFR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与INSR或IGF1R一样,激活多条途径,包括PI3K/AKT信号。因此,FGFR2增益功能信号在青春期增强了IGF1R和INSR信号,增强了AKT-mTORC1途径,导致apert综合征和munro痤疮痣的痤疮。2.7.雄激素受体信号与PI3K介导的AKT激活汇聚几十年前,人们认为痤疮主要是由雄激素驱动的疾病。虽然雄激素对痤疮发病机制的影响已被广泛接受,但最近的观察强调了IGF-1、胰岛素和雄激素在激活AKT和mTORC1时存在复杂的、协同的交互作用。雄激素通过与ARs的配体结合来发挥作用。IGF-1在肾上腺和性腺雄激素的合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促进5α-还原酶介导的睾酮向二氢睾酮(DHT)的转化,后者是ARs的高亲和力配体。雄激素在表达稳定、功能正常的AR的皮脂细胞中诱导皮脂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在IGF1基因上游启动子中已识别出两个雄激素反应元件(AREs)。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已显示雄激素还上调了IGF1R的表达。DHT增加了mTOR与RICTOR的结合而非RAPTOR,这与DHT选择性激活机械靶向雷帕霉素复合体2(mTORC2)一致。(小医生注释:mTOR可以形成两种主要的复合体:mTORC1和mTORC2。这两种复合体在细胞内有不同的作用和调控路径。RICTOR是mTORC2的一个重要组分,而RAPTOR是mTORC1的组分。DHT特别增加了mTOR与RICTOR的关联,这表明DHT倾向于激活mTORC2而非mTORC1。mTORC2在调控细胞骨架重组、存活和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与mTORC1的功能有所不同。这种选择性的激活可能对细胞功能产生特定的影响,如改变细胞迁移能力或增强对某些细胞死亡信号的抵抗。)与PI3K一样,促生长的激酶mTORC2磷酸化并激活AKT,从而促进FoxO1的细胞核外排。因此,胰岛素/IGF-1-PI3K信号通路和雄激素-mTORC2信号通路在AKT的激活中汇聚。AKT介导的FoxO1从细胞核外排,作为AR的负向共调节因子,进一步增强了AR的转录活性。此外,AKT磷酸化ARs,增强AR的转录激活和AR在细胞核中的稳定性。AKT-MDM2介导的p53抑制将进一步增强AR信号,因为ARs的表达受p53的负向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对雄激素不敏感的个体缺乏功能性ARs,不产生皮脂也不会发展成痤疮,这强调了AR信号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贡献。 图1.痤疮中的转录调控紊乱。生长因子和雄激素过度刺激痤疮中的激酶AKT(蛋白激酶B)。青春期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增加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从而激活AKT。IGF-1/胰岛素信号的增加(高糖碳水化合物、牛奶和乳制品),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增益功能突变(apert综合征和munro痤疮痣),进一步增强了AKT的激活。IGF-1刺激肾上腺和性腺的雄激素生物合成,并激活5α-还原酶(5α-R),将睾酮(T)转化为二氢睾酮(DHT),后者是高亲和性的雄激素受体(AR)的配体。雄激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2(mTORC2),后者也磷酸化并激活了AKT。因此,IGF-1和雄激素保持了协同的交流,导致了AKT的激活。AKT介导的雄激素受体(AR)的磷酸化促进了AR介导的亲核转移。相比之下,AKT介导的叉头框蛋白转录因子O1(FoxO1)和叉头框蛋白转录因子O3(FoxO3)的磷酸化促进了它们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排除,从而减少了它们的核活性。FoxO1是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抑制性核心调节因子,但促进了GATA结合蛋白6(GATA6)的表达,GATA6是毛囊角质细胞稳态的关键调节转录因子。因此,丢失核心FoxO1活性增强了脂质生成基因(由AR、PPARγ和SREBF1激活)和促炎基因(由STAT3激活)的表达,并减少了GATA6的表达。AKT介导的鼠双微体2(MDM2)的磷酸化增强了转录因子p53的降解,从而降低了p53介导的FoxO1、FoxO3和其他p53靶基因的表达。由TSC2介导的肌酸激酶的磷酸化减少了其在Ras同源蛋白富集在脑中(RHEB)上的负面影响,后者是机械靶向雷帕霉素复合体1(mTORC1)的关键激活因子。激活的mTORC1刺激转录因子PPARγ、SREBF1、STAT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质翻译。STAT3是TP53的负向调节因子,而HIF-1α刺激了瘦素(LEP)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以及Th17细胞的分化。3.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瘦素 Danby在 2014 年提出,毛囊皮脂腺导管缺氧可能链接痤疮的粉刺形成和炎症反应。假设导管缺氧以及通过 HIF-1α上调激活的 mTORC1 可能增强皮脂细胞来源的瘦素分泌到不断上升的皮脂中,这可能随后会刺激邻近的漏斗部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促进粉刺形成。缺氧的关键转录因子是 HIF-1α,HIF-1α的翻译由激活的 mTORC1 上调。 值得注意的是,HIF-1α 能激活人类瘦素(LEP)基因启动子。在人类角质形成细胞中已显示,瘦素介导激发有丝分裂,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在缺氧条件下,原代角质形成细胞以 HIF-1α和 HIF-2α依赖的方式诱导角蛋白(FLG)基因表达。实际上,在痤疮患者的皮脂腺导管和漏斗部观察到角蛋白表达增加。在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中,瘦素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主要通过 STAT3 信号调控,该信号也由过度激活的 mTORC1激发。 HIF-1α 通过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 作用,驱动 Th17 细胞分化,因此是炎症细胞中代谢重编程的关键因子,促进炎症基因表达。HIF-1α控制 Th17 细胞和调节性 T 细胞的平衡。在缺氧条件下,大多数真核细胞可以将它们的主要代谢策略从主要的线粒体呼吸转向增加的糖酵解以维持 ATP 水平。在转录水平上,这种代谢转换严重依赖于 HIF-1α,它诱导糖酵解酶的表达。糖酵解产生必不可少的代谢中间体,这些中间体对于角质形成细胞、皮脂细胞和 Th17 细胞的快速增殖是必需的,从而连接粉刺形成和 Th17 细胞介导的炎症。 一个初步研究表明,提取痤疮病变可以减少HIF-1α的表达(小医生注释:extration:提取:extraction”指的是从痤疮损伤处物理移除或抽取内容物的医疗操作。这种做法通常涉及使用工具(如针头或特殊的器具)从痤疮病变中去除堆积的皮脂、细菌和死亡细胞等内容。这样的操作有助于减少痤疮病变区域的炎症和加快愈合过程)。Choi 等人最近报道,在缺氧条件下,SZ95 皮脂细胞中 HIF-1α 上调了 SREBF1 和 perilipin2(PLIN2) 的水平,表明缺氧微环境可以增加脂肪生成,并提供皮脂过多和炎症之间的联系。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不仅是局部缺氧,增加的 mTORC1 信号通常也会分别增强 HIF-1α和瘦素的表达。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最常用的局部抗痤疮外用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没有数据显示其对痤疮皮肤中导管 HIF-1α表达的影响。Li 等人报道,口服抗生素米诺环素,常用于治疗炎性痤疮,通过增加脯氨酸羟化酶-2(prolylhydroxylase-2)的表达和 HIF-1α/Hippel–Lindau蛋白相互作用,诱导缺氧下HIF-1α的蛋白酶体降解,从而克服缺氧诱导的HIF-1α稳定性。另一个局部使用的抗痤疮剂维甲酸也可能干扰 HIF-1α,因为已知它可以抑制厌氧糖酵解(小医生注释:在低氧条件下,细胞无法通过氧化磷酸化(有氧呼吸)有效产生能量,因此转而依赖厌氧糖酵解来快速产生能量(ATP)。HIF-1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通过激活多个与糖酵解相关的基因来促进这种代谢途径。因此,HIF-1α的稳定化可以增强厌氧糖酵解过程,帮助细胞适应低氧环境。在治疗痤疮的背景下,通过抑制HIF-1α,阿齐来酸可能有助于控制与痤疮相关的炎症和皮脂过度生产。)已经报道了p53和HIF-1α之间在生理和基因毒性压力下作为分子响应介质的密集交流。激活的 p53 通过加速蛋白酶体依赖性的降解降低 HIF-1α蛋白水平。相反,AKT 激活抑制了 p53 介导的 HIF-1α降解。值得注意的是,PI3K-AKT 激活是缺氧稳定 HIF-1α所必需的,单独的缺氧不足以使 HIF-1α抗蛋白酶体剪切和降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最近在反向痤疮(汗腺炎)患者的病变皮肤中检测到 HIF-1α表达水平增加。4.漏斗部GATA结合蛋白6 最近的研究报告称,漏斗部和皮脂腺导管由不同的分化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表达包括角蛋白79和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6(GATA6)在内的标记物。GATA6的丧失会导致毛囊管和皮脂腺导管的扩张。重要的是,Oulès等人观察到痤疮患者上皮脂腺单位中GATA6的表达水平降低。GATA6控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防止漏斗部的过度角化,这是痤疮(粉刺形成)的主要病理事件。Okabe等人发现GATA6基因的假定调控区域中存在维甲酸反应元件(RAREs),并确定维甲酸是诱导GATA6转录的关键信号。因此,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局部治疗痤疮及异维A酸(ATRA的前体)系统治疗可能使受扰动的毛囊角化趋于正常(通过诱导GATA6表达促进粉刺溶解)。重要的是,GATA6的表达也被FoxO1上调。GATA6具有三个假定的FoxO1结合位点。AKT的抑制使FoxO1磷酸化减少并增加FoxO1的核定位,随后增强GATA6表达。相反,IGF-1/AKT信号的过表达可能因此会降低漏斗部GATA6的表达,并通过抑制核FoxO1和GATA6促进粉刺形成。mTORC2信号传导,雄激素驱动激活AKT的途径,也以FoxO1依赖的方式负向调节GATA6表达。因此,增加的胰岛素/IGF-1-AKT信号和雄激素-mTORC2-AKT信号在抑制GATA6方面汇集。有趣的是,GATA6的过表达抑制AR表达,相反在GATA6减少状态下漏斗部AR信号的增强。值得注意的是,mTORC1的抑制稳定了GATA6并促进GATA6的核积聚。根据Oulès等人的研究,GATA6的表达有助于ATRA的治疗效果,这是治疗粉刺性痤疮的主要局部治疗方法。异维A酸/ATRA诱导的p53和FoxO1的过表达以及与之相关的PI3K-AKT-mTORC1信号的减弱可以稳定痤疮中的漏斗部GATA6,这是粉刺溶解的潜在关键机制。 对人类SEB-1皮脂细胞进行异维A酸处理诱导细胞周期停滞,这与p21(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DKN1A)表达的增加有关。CDKN1A基因由p53转录激活。值得注意的是,用GATA6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缺失两个p53等位基因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抑制S期进入。GATA6诱导的生长停滞与p21表达的显著增加相关。因此,异维A酸诱导的p53-FoxO1、p53-p21和FoxO1-GATA6的上调之间似乎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相比之下,缺氧诱导的microRNA-181b已被显示可靶向GATA6,从而最终破坏GATA6控制的漏斗部角质形成细胞的稳态,将导管缺氧与痤疮中的导管GATA6缺陷联系起来。5.转化生长因子β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识别了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传导相关的基因位点,包括TGFB2、OVOL1和FST基因。实际上,实验证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痤疮患者的皮脂腺中TGFβ信号传导减少。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对于维持皮脂细胞未分化状态是必要且充分的。TGFβ的存在抑制了产生皮脂和皮脂细胞分化所需的基因,如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和PPARγ,通过TGFβR2-SMAD2依赖的途径减少脂质积累。GATA6与TGFβ之间存在重要的分子交流。GATA6是激活TGFβ的关键信号。在一个皮脂腺类器官模型中,Oulès等人获得了证据,表明GATA6介导的TGFβ激活是控制毛囊间角质形成细胞的命运,促进连接区/皮脂腺导管分化以及抑制漏斗部下调分化程序的关键过程。此外,已在软骨细胞中显示,TGFβ刺激FoxO1的表达,指向GATA6、TGFβ与FoxO1之间的交流。6.痤疮杆菌 皮脂腺单位的阻塞导致缺氧,有利于痤疮杆菌(C.acnes,前称丙酸杆菌P.acnes)的发展。多项研究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失调显著促进了痤疮的发展。C.acnes 是在涉及痤疮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的皮脂腺富集区域中的主要定植细菌种类。痤疮与由C.acnes导致的先天免疫失调有关,促进了Th17细胞分化和IL-17水平的增加,从而有助于皮脂细胞介导的皮肤T细胞向Th17表型的极化。为模拟C.acnes对皮脂细胞的影响,Oulès等人用肽聚糖(PGN,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Toll样受体2(TLR2)识别)处理了对照组或表达GATA6的皮脂腺细胞组。GATA6的表达导致了PGN诱导的IL-17表达减少。当他们探索活C.acnes细菌对对照组和表达GATA6的皮脂细胞组的影响时,发现GATA6的表达导致IL-17表达减少。有报道称C.acnes细胞膜成分增加了解表皮中IGF-1和IGF1R表达,这种情况可能会减少FoxO1介导的GATA6表达。C.acnes还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上的TLR2和TLR4,这一机制可能在与痤疮相关的炎症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TLR2的激活驱动Th17细胞中的炎症转录程序。与游离型细菌相比,痤疮杆菌的生物膜特点是应激诱导基因的上调以及编码潜在毒力相关CAMP因子的基因上调,包括外源性三酰甘油脂酶(gehA),并增强了如棕榈酸和油酸等游离脂肪酸释放促炎信号。C.acnes无细胞提取物增强了SZ95皮脂细胞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TLR2的基因表达水平。棕榈酸可以刺激IL-6、TNF-α和IL-1β在HaCaT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产生,促进细胞增殖,可能有助于炎症和痤疮皮脂腺管的过度角化。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27日 168 0 2
痤疮相关科普号
于希军医生的科普号
于希军 主任医师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皮肤性病科
8573粉丝12.6万阅读
陶陶医生的科普号
陶陶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
7709粉丝18.2万阅读
唐隽医生的科普号
唐隽 主任医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皮肤科
5334粉丝6.6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张海龙 副主任医师西京医院 皮肤科
痤疮 330票
激素依赖性皮炎 50票
皮肤病 42票
擅长:1.面部皮肤病: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敏感皮肤、面部皮炎、化妆品不良反应、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酒糟性皮炎 2.色素疾病:黄褐斑、黑变病、色素沉着、痘印; 3.各种疣:扁平疣、尖锐湿疣、跖疣、寻常疣、丝状疣、甲缘疣 3.常见病: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 4.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5.激光美容 6.性病:淋病、梅毒、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 -
推荐热度4.9崔凡 主任医师四川省人民医院 皮肤病性病研究所(皮肤科)
痤疮 207票
玫瑰痤疮 54票
银屑病 9票
擅长:痤疮、扁平疣等美容性皮肤病;银屑病、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白癜风、黄褐斑等色素性皮肤病;多种原因引起的脱发等。 -
推荐热度4.6王瑞艳 副主任医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皮肤科
痤疮 201票
玫瑰痤疮 79票
黄褐斑 29票
擅长:痤疮,玫瑰痤疮,黄褐斑,皮肤敏感,如何正确选择医学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