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孙家琛 三甲
孙家琛 副主任医师
中山六院 内镜中心

胃镜检查的核武器-放大与染色观察诊断早癌

13327人已读

一、胃镜检查

胃镜作为现代体检的一种重要医学手段,可早期有效且直观的发现上消化道病变。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对微小的病变。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是一种“胃内相机”,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众所周知,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是胃癌高发地带,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胃癌家族史,那么进行胃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二、放大与染色观察诊断早癌

食管及胃早期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食管癌及胃癌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可见患者的预后与早期癌的发现息息相关,正如李兆申院士所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现实情况是中国胃早期癌仅占5%-10%,因此发现更多早癌并及时治疗是每个内镜医师的重要职责。但食管癌及胃癌的早期往往无症状,如何发现微小早期病变,特别是如何提高早期胃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需要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医师的不断培训学习。

image.png


放大胃镜可视区域大幅提升(引自富士蓝激光)

常规胃镜只能观察到食管黏膜的色泽、斑块、糜烂、粗糙等表浅病变,不能观察其细微结构,对消化道早癌与慢性炎症性病变不能鉴别,往往需要依靠活检病理诊断。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大胃镜结合染色法应用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黏膜的微细结构,为早期胃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提供重要帮助。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上消化道早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

image.png

image.png

碘染色后食管病变浅染或不着色

放大内镜的使用不能离开染色内镜的配合,染色内镜包括电子染色内镜和色素染色内镜,其中电子染色内镜是内镜机器自带的,色素内镜指通过口服、直接喷洒、注射的方式将色素染料注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靶向活检。常规胃镜检查诊断小胃癌的阳性率仅25%。应用内镜下胃肠黏膜色素染色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阳性率可提高到80%,甚至可达90%,是诊断早期胃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种有力手段。

image.png

image.png

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胃的微血管、微结构

image.png

胃内病变的靛胭脂色素染色

胃镜精查是在普通胃镜基础上的全面提升。第一,其术前准备更充分,胃镜精查给与患者黏液溶解剂及祛泡剂以完全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有效改善视野清晰度,增加色素染色效果,大大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第二,胃镜精查对操作医师要求高,必须是经过早癌精查培训且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进行检查,有时需要地毯式搜索,对于可疑病变针对性地进行染色、放大、靶向活检等手段,有时还需要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病灶并作出合理的检查和判断。第三,胃镜精查对设备要求高,需要品牌、质量有保证的内镜设备,同时还要有放大内镜、电子染色等图像增强技术。第四,检查时间长,胃镜精查需要对可疑病灶进行仔细观察和评估,从而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边界、形态、颜色等,同时进行远景、中景和近景及放大拍照记录,必要时指导精准靶向活检,才能充分评估可疑病灶。

image.png

祛黏液剂使用前后及靛胭脂色素染色后的胃窦病变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胃镜精查,精查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早癌筛查,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并为进一步胃镜下治疗做准备,尤其适用于之前已经做过普通胃镜,发现诸如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原位癌等情况,以及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或高危因素,需要做胃镜下精查评估和治疗的。

孙家琛
孙家琛 副主任医师
中山六院 内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