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为什么容易得急性中耳炎,该怎么办?
—— 儿童急性中耳炎
秋冬交替之际,深夜您的孩子是否被耳痛折磨而半夜惊醒、哭闹---------急诊室里的常客:儿童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每100个孩子中约有4个孩子得过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严重者会引起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急性中耳炎与感冒密切相关,密切到每10个感冒的孩子就有1个会发展到急性中耳炎。

那为什么感冒后会耳痛呢?这就要从耳朵的结构说起了,咱们的耳分为外耳道、中耳及内耳:
急性中耳炎的发病部位就在中耳腔这个小房间内,这个小房间只有一个与外界相通的下水道,叫“咽鼓管”,这根管道的另一端开口就在鼻腔的最深处——鼻咽部。正常情况下,这个管道会在打哈欠、吞咽、张口时开放,空气进入中耳腔内,中耳内的气压就会与外界一致,同时中耳腔内的垃圾也会由此排至鼻咽部。感冒时因鼻腔粘膜的炎症、鼻涕的堵塞,导致鼻咽部的开口堵塞,房间不能与外界相通。(特别提醒:如果此时还用力擤鼻涕,鼻涕就会顺着管道被冲到中耳腔,导致中耳感染。)下水道堵塞,房间就会积水。

那为什么急性中耳炎多见于儿童呢?
这是因为小孩的咽鼓管和成人的咽鼓
管走行和构造有所不同。小孩的咽鼓管
较成人短、宽,走向平直。

当然有时可能还伴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同样位于鼻咽部,它的肥大也会导致咽鼓管咽口的堵塞,这是导致儿童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如果有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患儿,需要注意检查腺样体,必要时需手术切除腺样体。
一旦细菌或病毒进入中耳,在污水中如鱼得水,大量繁殖。鼓膜被水压及炎症侵袭,红肿疼痛,甚或鼓起大泡(大疱性鼓膜炎),疼痛难忍。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如果孩子出现耳痛,请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
接下来咱们就说说焦急的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儿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及其预后转归。治疗:既然是炎症引起的,就要抗炎、抗感染治疗,根据孩子病情的轻重需要选择口服或静点抗生素;局部治疗同样至关重要,这时我们要双管齐下:鼻部及耳部同时用药,雾化吸入、喷鼻剂、滴耳液,配合鼻及耳部的理疗(无痛苦,孩子乐于接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转归:对于儿童急性中耳炎我们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我们大量的临床观察,经及时的积极治疗,孩子一般1-2天耳痛就会缓解,只有少数(约20%)会发生鼓膜穿孔流脓,感染控制后鼓膜穿孔也有修复的可能,极少数会遗留永久性鼓膜穿孔。临床综合治疗7-10天,约有一半的孩子中耳腔积液便会消失,但还是会有一半的孩子还会有中耳积液存在,但鼓膜红肿等急性炎症已消退,这是因为咽鼓管尚未完全通畅,这种状态在儿童急性中耳炎后期属于常见现象,爸爸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可观察1-3个月,大部分孩子的中耳积液是会自行消退的,少数孩子如3月后仍存在中耳积液,就得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要手术干预(鼓膜置管,或者同时切除腺样体)。
饮食调护:患有急性中耳炎的孩子,需要清淡饮食,防寒保暖,保持外耳道干洁。
特别提醒:孩子感冒后不要用力擤鼻!
(注:本文图片引自《实习医生成长日记》,原作者冯少为,本文作者做了部分修改。)
本文是李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