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一冬至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斗指子,太阳黄经270°,为冬至。正月建寅,十一月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2019年冬至具体时间:12月22日12时19分。
冬至节起,我们就进入了数九寒天,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迎来明媚的春天。民间有流传“九九消寒歌”,形象地记录了从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物候变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歌
冬至三侯
初候,蚯蚓结。
蚯蚓是大寒之物,寒阴则蜷曲,温阳则伸展,冬至一阳生,但阴气亦至盛,土中的蚯蚓们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鹿属阳而糜属阴,糜感阳气之后,头上的角开始脱落。
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至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鱼际、合谷等。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于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逐渐兴奋起来;经常刺激位于双手拇指根部隆起处的鱼际穴,可疏通经络,增强呼吸系统功能,预防感冒。搓手时宜双手抱拳,双手从虎口接合,两手捏紧,再移动双手转动,使其在转动过程中各部分互相摩擦。搓手时间可长可短,贵在每天坚持。
常晒背以养阳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除此之外,常接受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 D,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的吸收,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暖双足防体寒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载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底。脚亦是人体经脉汇集之处,12 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穴位有 60 多个,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脚部一旦受寒,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病症,故寒冷冬至时节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除了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多活动双脚,可常进行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并应养成泡脚的习惯。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一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
“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注意谷、肉、蔬、果合理搭配。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可根据体质不同,选择不同的食物进补,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注意过多地进补温补类食物容易上火。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等,这些食物相对而言寒温偏性不显,又不滋腻妨胃,适合食膳进补。滋补类食物:木耳、黑枣、黑豆、海参、芝麻、甲鱼、鲍鱼等具有滋阴益肾、填精生髓的功效,但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以防滋补碍胃,反生祸端。北方冬至吃饺子大家都知道,其实更早一些的北京传统是吃馄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当时就有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冬至情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和平和心态,振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消除冬季的烦闷。
怀菊花荞麦枕:冬天不仅有寒证,热病也不少,常见如风热头痛。可能因为吃了不少烧烤油炸、酒、鸡羊等动风火的食物,也可能长期在暖室,人造的冬行春夏之令,以致于体内火气较大,乘于头而痛。而且,今年受少阳相火在泉影响又是暖冬,闭藏不足而生发有余,容易出现春天常见的风热头痛。菊花作枕,能祛头部风热,兼有明目之功。
作者:潘相学 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门诊时间 :
石门一路67弄 门诊部 每周一 二 三 上午 周四全天
总院芷江中路274号 周五上午 周六全天

本文是潘相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