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剑涛 三甲
张剑涛 主任医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

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吗?

2797人已读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部肿瘤致癌物。早在1994年就被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为胃癌的1类致癌物。根据IARC的定义:1类致癌物是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的物质,这类一共有120种,是最高级别的一类致癌物质。

根据中国2017年《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 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环境及遗传因素一起,是胃癌的主要因素。肠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数)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估计,约90%非贲门部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 感染相关;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总体作用次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在约1%~3%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发生中起决定作用。因此H.pylori 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 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图片1.png

上图上可以看到,它长得像个扭曲的油条,一头还长着几根鞭毛,用来游动。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属于微需氧细菌。而人类也是已知的幽门螺杆菌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分泌一种称为脲酶(Urease)的酶,该酶可以讲尿素转化为氨。幽门螺杆菌周围产生的氨可以中和胃的酸度,使其对细菌更友好。另外,幽门螺杆菌的螺旋形状使其能够钻入胃黏膜层,该层的酸性低于胃的内部空间或管腔的酸性。幽门螺杆菌还可以附着在衬在胃内表面的细胞上。通常能识别和攻击入侵细菌的免疫细胞可以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部位附近积累,但它们无法到达胃壁。另外,幽门螺杆菌还有干扰局部免疫反应的方法,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消除这种细菌。基本上来说,幽门螺杆菌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宿主部位,这里没有其他微生物竞争者,又营养丰富,而且进化出了抵抗人类免疫系统的机制。

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人类中广泛存在,据估算全球有约44亿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中国的感染率为55.8% (51.8_59.995%CI)(如下图)。全球范围内,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是非洲(79.1%),其次是拉丁美洲(63.45)和亚洲(54.7%)。最低的地区是太平洋地区(24.4%),然后是北美洲(37.1%)。进入21世纪以来,多数发达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经在呈现下降趋势,而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感染率仍居高不下。这也说明城市化、卫生条件提升、清洁用水、医疗水平提高等对遏制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有重要积极作用。

幽门螺杆菌和癌症的关系

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以下胃肠问题:1. 胃炎,2. 胃粘膜或小肠上部(十二指肠)溃疡(小溃疡),3. 胃癌,4. 胃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瘤(MALT淋巴瘤)。但其中最严重的,应该是引起胃癌的风险。作为胃癌最主要的致癌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再结合环境和遗传因素,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致病机制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目前认为包括幽门螺杆菌在胃部的定植后毒素的对胃黏膜的长期损害、宿主免疫应答介导的胃黏膜损伤、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微生态的相互影响、以及迫使胃上皮干细胞过快增殖等。

幽门螺杆菌和人类的关系,争议中的双面细菌

幽门螺杆菌和人类共存的历史可能追溯至58000年前,而且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都感染有幽门螺旋杆菌。根据2007Nature2009Science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蔓延趋势和人类的迁徙类似,都是从非洲开始,也说明人类在走出非洲之前,就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既然幽门螺杆菌和人类共存了那么长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和幽门螺旋杆菌存在共生的关系,毕竟,我们也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已知天然宿主。其实,已经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虽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发生有关, 但同时它也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幽门螺杆菌在与人类共生的历史中也在不断进化,对于宿主人类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好与坏


张剑涛
张剑涛 主任医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