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鲁明 三甲
鲁明 主任医师
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内科

卒中如何预测?

1508人已读

“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中国古代已经把预防医学放到了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这一观念领先了西方医学数千年。

对于现阶段威胁中国人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卒中”,能否预测其发病率呢?如果可以,如何预测?

一种疾病,当它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不明时,我们很难对它进行预测及预防,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反之,当它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非常明确时,对它的预测和预防就变得有迹可寻。幸运的是,“卒中”虽然发病率、死亡率很高,且过程凶险,但它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非常明确,因此,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1

“卒中”又称为“脑血管病”,是由于颅内外动脉壁的硬化、堵塞或破裂而引起的神经组织破坏和神经功能缺损。“卒中”虽然起病迅速,患者短短数分钟内出现偏瘫失语,但除特殊情况如“动脉夹层”外,造成卒中的常见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却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逐渐发生、发展的。这一阶段,患者往往没有不适,但血管的损伤却在无时无刻累积。因此,“卒中”发作不过是冰山一角,隐藏在之下的是经年累月形成的一座巨大冰山。

那么,卒中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呢?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几乎参与了所有类新卒中的发病过程。高血压造成的微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卒中”虽然发病率低,但致死率最高。高血压还可使直径20um以下的微动脉发生“玻璃样”变,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单一的腔梗虽不会造成瘫痪,但多发“腔梗”最终可导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或“血管性痴呆”。更危险的是,高血压对大动脉内膜的冲击及破坏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往往面积很大,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2

高血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特别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就是被“吞噬细胞”吞噬LDL-C后死亡的细胞,它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脂质斑块”。

卒中的危险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熬夜”、“运动过少”以及“蔬菜水果摄入量过低”等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

高血压”虽然与各型卒中均有密切关联,但并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均会发生卒中。因此,我们只能称“高血压”为“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不能称其为“卒中”的病因。病因,指的是直接导致“卒中”发生的原因。“病因”一旦出现,多数患者均会发生卒中,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卒中”的病因又有哪些呢?

“卒中”的病因有5种,其中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包括3种:“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以及由房颤导致的“心源性栓塞”。一旦发现患者有“大动脉粥样硬化”、“眼底动脉硬化”(眼底动脉可代表颅内小动脉)、“房颤”的证据,则应高度警惕。此时,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3

回到我们的话题:如何预测卒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危险因素以及病因的检查和评估,经过计算,通过专门的量表预测出患者未来10年罹患卒中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出的危险因素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


鲁明
鲁明 主任医师
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