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松波 三甲
王松波 主任医师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新冠肺炎病原体—“2019-nCov”

10653人已读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1月12日定义了中国新发现的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暂时命名为2019-nCoV,确定了人类历史上第7个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 HCoV)。

HCoV属于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navirinae),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每个属包括不同亚属。HCoV分别为α属Duvinacovirus亚属的229E和Setravirus亚属的NL63;β属Embecovirus亚属的Betacoronavirus 1(原命名为OC43)和HKU1,Merbecovirus亚属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related CoV, MERSr-CoV)和Sarbecovirus亚属的严重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related CoV, SARSr-CoV)。新发现的2019nCoV为Sarbecovirus亚属成员。


CoV为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直径50~200nm。颗粒表面有棒状突起,使病毒表面看起来形如花冠,故而得名。病毒颗粒内部有核衣壳,为螺旋对称。CoV家族病毒基因组大小约27-30.7Kb,新发现的2019nCoV基因组长度为29.8Kb,为单股正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其基因组特征与哺乳动物相似。基因组进化和相似度分析显示其相似度和组成特征与蝙蝠来源的ZXC21和ZC45两株SARS样CoV更接近,进化树上与其位于一簇但形成独立分支,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度86.8%,与2003年人感染的SARSr-CoV差异较大,全基因组相似度为78.4%,但在聚合酶基因区域,2019nCoV与已知CoV的核苷酸相似度低于90%,为CoV新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提示该病毒为来自于蝙蝠的新种病毒。

明确跨种来源病毒的感染,阐明其宿主受体是关键。目前已知HCoV使用的细胞受体类型包括,229E的受体为氨基肽酶(aminopeptidase N, APN),SARSr-CoV和NL63的受体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MERSr-CoV受体为CD26,细胞表面的唾液酸(N-axetyl-9-O-acetylneuraminic acid)是目前已知的与OC43进入宿主相关的关键细胞吸附分子。HCoV-HKU1以细胞O-乙酰化唾液酸作为吸附受体,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C, HLA-C)可能是其吸附细胞的重要分子。2019nCoV是否采用与已知HCoV相似的细胞受体尚有待深入研究。

对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SARSr-CoV和MERSr-CoV的研究,病毒对热敏感,56℃ 30 min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细胞培养的病毒,可用10%福尔马林或4%多聚甲醛固定30min灭活。此外,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CoV具有跨种传播特性,HCoV起源于蝙蝠等野生动物,直接或者通过中间宿主演化跨种传播给人类,如HKU1和OC43可能起源于啮齿类动物,SARSr-CoV、MERSr-CoV、229E和NL63可能源自蝙蝠。基因组特征表明,2019nCoV来自蝙蝠,它是如何感染人类、是否有中间宿主以及宿主类型等诸多问题尚待科学家们的努力研究。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松波
王松波 主任医师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