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知识
我在门诊经常见到这样一类患者,身体经常不舒服,哪里难受了就去医院查一查,非常怕生病,整天老想着身体健康问题。他们往往都反反复复去医院就诊内科,有的看完了病能消除疑虑,时间长了有了别的不舒服又再次去医院看,或是看完了病也不能打消疑虑,总怕医生漏诊。这种过度关注躯体健康的问题在医学上称为躯体化障碍,指的是身体各种不舒服,检查无明显异常,或者轻度异常而解释不了症状,但是患者非常关注这些不适,担忧健康。在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DSM-5中这种病改称为躯体症状障碍,属于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对于躯体化障碍的患者,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情绪的问题转化为躯体不适,所以叫做躯体化。他们不像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有显著的抑郁焦虑情绪,而是表现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对躯体不适存在担忧焦虑。 躯体的不适往往随着压力加大加重,情绪不良时加重。承受力弱,不独立,依赖性强,不会排解情绪,孤独的人容易得这种病。不良情绪越积攒越多,不会去调节,情绪没有出口,就变成了躯体的不舒服。所以,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压力,就会帮助缓解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胃部腹部不适疼痛,反复腹泻,呕吐,周身不适,周身疼痛等等。他们往往多次就诊于内科外科,反复检查查不出病。
躯体化障碍患者往往想着“万一”,万一我得了癌症怎么办?万一检查结果不准怎么办?万一医生疏忽漏诊了怎么办?
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呢?他们觉得万一生了病,将来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什么也实现不了了。可恰恰相反,他们整天想着自己的健康,真的什么也做不了。所谓万一,是万分之一。通常是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掉的几率,统计学上百分之五以下的事件叫小概率事件,可以当它不会发生,何况万分之一啊。因为万分之一的几率,我们牺牲掉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去想自己能不能有病...能不能有病,最后可能的结果是,他活到了一百二十岁,没得病,而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想自己有没有病,什么也没做成,什么也没有实现。想这万分之一的人,忘记了剩下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这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就是自己不会得病而且现在不停的担忧正在荒废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为了这万分之一,去荒废自己的人生!但这样的患者,人生往往缺乏意义,缺乏方向,他们通过对疾病的关注来填满自己的空虚,或是在通过对疾病的焦虑来转移对其他问题的焦虑,或是通过自己的“病”下意识地在寻求他人的关注、关爱。
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往往觉得躯体的不适耽误了自己的生活。其实,他们不需要确定自己健康了才去实现自己,而是相反,只有去实现自己,才能不再想健康了!我常常对患者说如果一个杯子不装满水,就一定装满空气。这个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生意义的问题,不去做有意义的事,不去实现自己,眼高手低,潜意识告诉自己我有病,我不是不努力。代价就是进入这种无意义的思虑的循环。可以读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对于人生方向上会有帮助。
得这种病的人,一定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在,去处理症状背后的不良情绪或者压力,往往可以改善躯体症状,无忧无虑的人不会得这种病,得这种病的人总是内心存在冲突,不安,矛盾的人。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有计划、有意义,运动也很重要:每天进行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慢跑、快走或是游泳。这些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转载自「心身医学实践」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