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新冠肺炎,请给心理戴上“口罩”
普通大众面对肆虐的武汉疫情产生恐慌,那么“新冠肺炎恐慌现象”表现是什么?
在今年春节来临之际,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席卷全国,让民众猝不及防。疫情实时动态反复攀高,武汉封城隔离,口罩等许多防护用品一物难求,让许多人诚惶诚恐,害怕自己是下一个“中招”的,出现群体恐慌,谈武汉疫情色变,见武汉人唯恐躲避不及,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有些心理学家说的“新冠肺炎恐慌现象”。那么什么是“新冠肺炎恐慌现象?“新冠肺炎恐慌现象”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可能传播的方式、特定区域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以致害怕出门,害怕见人,害怕参加安全的社会活动现象。
武汉疫情给大众带来了心理健康的压力,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普通大众心理防护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不信谣言,不传谣言。谣言止于智者,相关信息以中央电视台的发布消息为准。
(2).不传递负面信息。以积极、正面、乐观的信息传播为主。
(3).计划好居家生活的时间,调整好生活规律。休息、做美食、运动、学习、娱乐、思考、互动各项活动根据喜好有侧重的安排。
(4).用心与家人相处。跟爱人谈谈感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为爱情加油。跟孩子做做游戏,聊聊未来,增加亲子感情。与父母聊聊家常,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身体状态,为他们做些事情,让亲情更浓。通过有效交流,让心静下来,有效缓解疫情的压力。
(5).防疫情不是防护人情。利用视频、手机,每天保持与不在一起的亲戚朋友,家人沟通、联络问安、相互鼓励支持。我们面对的是瘟疫的蔓延而不是拒绝温暖和爱。不要对疫情地区和被感染、隔离的他人、家人嫌弃、指责、谩骂,对人造成危害的是新冠病毒。与人为善,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安慰他们,保护自己,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战胜病毒。
疫情引起人们担心自己被传染、害怕家人被传染,担心疫情会持续,出现焦虑、抑郁、沮丧、绝望、自责、愤怒等情绪反应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个大的疫情事件,大多数人都会自然地出现一些异常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抑郁、自责、愤怒等。
首先我们要明白出现这些情况是人面对灾难的正常反应,要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因此责备自己是不是太脆弱、是不是意志不坚定,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正规的途径了解疫情防控信息及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可以向亲友倾诉,或是做一些能转移注意力,帮助自己放松的事情,如看电影、听音乐、做手工、运动,哪怕哭一哭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的,也可以像朋友倾诉。
同样,如果您身边的亲朋好友出现了这样的情绪反应,也不要责怪对方,我们应给予理解、接纳及支持。
我们应将对自己和家人的担心转化为具体行动,做好个人防护,去帮助老人、儿童做好防护工作。
如果您的情绪反应强烈且持久,自我调节无法缓解,可以通过心理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有人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怎么办?
有些人出现了一些身体不适症状,甚至怀疑自己感染了冠状病毒。
首先,我们还是要通过官方途径了解防疫的情况,增加对疫情的认知,同时我们要知道出现这些担心、怀疑也是对疫情的自然心理的反应。
我们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要注意监测。如果您确实有去过疫情高发区或接触过感染或疑似感染者,应注意及时向社区上报,做好居家隔离,定期监测体温等变化,必要时至专业发热门诊就诊。
还有一种情况,因为焦虑、紧张等情绪导致我们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在排除感染情况后,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放松训练等来缓解身体不适。
还是像上面提到的,我们将这种担心和怀疑转化为具体行动,做好个人防护,少外出,不聚会,最大限度的减少感染的风险。
面对疫情,睡眠质量差、睡不着怎么办?
面对肆虐的疫情,保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
我们应尽量保证生活的稳定,按时起居,虽然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外出活动,也可以在家进行适度锻炼,如瑜伽、健身操等,保证每日活动量。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及睡眠卫生习惯,入睡前避免长时间刷手机浏览太多信息引起强烈情绪反应,影响睡眠质量。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请您给心理戴上“口罩”,千万不要“病毒未来,心态先崩”,比灾情更可怕的是你周边弥漫的恐慌情绪,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走过风雨,必见彩虹!
(感谢共同作者刘娟,宝鸡市人民医院神内科;本文已发表于365医学网)
本文是郑小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