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呢?
什么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呢?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al mastitis,NLM)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或者病原学明确的特异性炎症,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可以是一种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其病理类型多样,容易误诊和漏诊,在乳房良性疾病中约占4-5%。
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常规抗生素效果不佳,多次手术后仍易复发,脓肿反复破溃形成窦道、瘘管或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广大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非哺乳期乳腺炎有什么特点呢?
1、病因:此类疾病病因复杂,大多认为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先天畸形、局部不洁等原因可引起乳孔闭塞是主要原因。
2、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见病种,以脓肿、乳腺肿块及窦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通常没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3、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是目前乳腺外科的一大难题。
具体分为导管周围乳腺炎和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来阐述。
(一)导管周围乳腺炎
占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的大部分,临床常表现为乳晕周围炎症,发炎的导管可出现继发性感染,导管损伤和随后的导管破裂伴脓肿形成。这类脓肿在乳晕边缘自发破裂流脓,也可导致反复脓肿或瘘管等。
? 影响因素
吸烟会增加导管周围乳腺炎的风险,一项研究中,139例患者,889%吸烟,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吸烟率为39%,吸烟可引起鳞状上皮的化生,可能导致部分导管阻塞,伴随后续导管扩张和继发性炎症等。微生物感染也要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约62-85%的病例显示致病微生物或潜在致病微生物培养为阳性。一项29例导管周围乳腺炎的病例系列研究中,与仅有乳头分泌物的患者相比,伴乳头分泌物和乳晕周围肿块的患者更容易检测到致病微生物(83% VS 27%)。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和变形杆菌。
(二)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良性炎症性乳腺病,最常见于经产的年轻女性,通常在妊娠数年后发生,也可见于未经产女性,该病不会增加未来乳腺癌的风险。临床可表现为乳腺外周组织的炎症性肿块,也可表现为多个部位同时的外周炎症伴有脓肿和/或皮肤表面炎症及溃疡。可伴随乳头内陷、窦道形成、橘皮样改变和腋窝淋巴结的肿大。
(三)诊疗流程


(四)诊断
临床工作中,非哺乳期乳线炎需要与乳房导管扩张等等疾病鉴别,非哺乳期乳腺炎中也要鉴别是导管周围乳腺炎还是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只有诊断清楚,才可以对症下药,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收集临床表现、病史资料、临床查体、影像检查等信息外,病理诊断尤为重要,空芯针穿刺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急性炎症反应,经验型的有青霉素类或头孢类的,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可使用甲硝唑类药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可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或多西环素等。鼓励进行菌培养和进行药敏试验,优先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治疗。当然抗生素的应用需要专科医生来为患者制定方案。
2、重视个体化诊疗,结合病变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手术必须完整充分切除病灶,术中彻底切除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尽可能保证切缘阴性,对合并原发性或继发性乳头内陷的患者,应重视乳头内陷的矫正,尽量预防复发。

3、最大程度的保证乳房的美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反复发作的炎症往往导致乳房外形变形,另外为了治疗必须切除受累的组织,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乳房畸形。随着乳房整形技术的成熟,山西白求恩医院乳房诊疗中心大胆尝试、勇于突破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可以彻底切除病灶尽可能保证一次愈合的同时一期完成乳房外形的修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罹患非哺乳期腺炎的患者来说,需要更新观念,及时就诊。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个体化的采取治疗方案。医患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在治好疾病的同时,拥有美观的乳房。

本文是郭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