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系统疾病正在使用抗生素能不能接种疫苗?
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许多需要服用预防剂量抗生素的家长经常询问我们,“孩子能不能接种疫苗?”我们给予家长的回答是不相同的,因为不同的患儿、不同的疾病,当然是不同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将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讲解:
1、什么是疫苗?
在新冠肆虐的今天,大家开始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疫苗”。
早在429年,希腊历史学家就观察到天花的幸存者不再出现二次感染,随后的1500年中,人们努力探索着解决之道。直到宋代时我国才首次使用种痘法预防天花,种痘法首先将感染天花后患者的结痂取下,碾成粉末后吹入鼻腔,从而被身体吸收。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诞生疫苗的国家。
种痘法流传到世界各地,被多个国家采用。虽然它取材不易,效率不高,病毒仍有活性的缺点让天花仍有可乘之机,但是种痘法开启了一个新的预防方法,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
通过此种方法,人们很快研制出了多种疫苗并积极投入使用,如巴斯德本人发明的狂犬病疫苗挽救了杰库麦斯特的生命,人工减毒炭疽活疫苗在1881年一年间就有85000头绵羊被免疫,柯林等人制备的霍乱疫苗在日本、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都有应用,卡麦特和古林制备的卡介苗迄今为止仍被广泛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疫苗。
看到这里家长朋友们明白了,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小儿预防接种的疫苗有病毒(乙肝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疫苗,细菌(霍乱弧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疫苗。
2、孩子正在使用抗生素,疫苗接种后无效?
首先告诉大家,抗生素不会影响疫苗的疗效或者疫苗的状态。
抗生素不是疫苗中的必须成分,但在一些疫苗的制备过程中,为了防止细菌污染,所以要添加一些抗生素。在最终成品前,还要尽量去除抗生素。
我国在2010版以后的药典中均规定:疫苗中可以添加抗生素,成品中累计残留量不超过50纳克/剂。
所以,抗生素不会影响疫苗的疗效或者疫苗的状态。
3、使用抗生素时接种疫苗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吗?
我国习惯将疫苗禁忌分为一般禁忌和绝对禁忌,国外书刊称禁忌证和慎用证。
一般禁忌指在某种情况下可缓期接种,如发热、疾病恢复期(相当于慎用证)。
绝对禁忌证是指接种疫苗后,有可能造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和不良反应加重或免疫损伤。如免疫功能不全(缺陷)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接种灭活疫苗。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接种麻疹、流感等以鸡胚细胞培养的疫苗。
笔者查阅了,我国儿童常规接种的疫苗(卡介苗、百日咳、乙肝、乙脑等)使用说明及药物相关作用说明,均无抗生素为禁忌或者慎用的提示。
4、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服用抗生素时,预防接种要个体化对待。
大部分疫苗虽与抗生素无配伍禁忌,但孩子如果是感染状态,那么还是不能进行预防接种;如果孩子无泌尿感染存在,只是以预防感染为目的使用抗生素,那是可以进行接种疫苗;如果患儿肾功能不全,不能接种部分疫苗,但肾积水、输尿管反流的孩子大部分是患肾功能受损,并非肾功能不全。由于疫苗的种类繁多,禁忌症也不相同,所以还是建议家长在预防接种之前,详细向医生介绍病情,由专业医生做出合理决策。
如果在服用预防剂量抗生素时,需要接种疫苗的患儿,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多饮水,勤排尿;接种疫苗后孩子可能会有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体内水分的流失增大,尿感的几率变大。多饮水,尿量多,这样尿流对集合系统的“冲刷”作用增强,细菌定殖的几率减小;对于大孩子,可以鼓励孩子勤排尿,从而减低膀胱内压,反流的患儿也可以减低肾盂压。
②积极监测各感染指标;笔者认为在接种疫苗前、后增加尿常规等的监测是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尿感,及时治疗。
③如果并非多次反复尿感的患儿,可以停用抗生素3-5天。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接种疫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可以及时明确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抗生素会增加疫苗的过敏反应、降低疗效等,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改变了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力(Hagan T,2019)。
④对于多次反复尿感、既往有耐药菌尿感的的患儿,可以在疫苗接种前将预防剂量改为治理剂量。
综上,对于泌尿系统疾病使用抗生素时能不能接种疫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