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时进行肠镜检查?如何识别及治疗“高危息肉”?
在人类历史,肿瘤永远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之一。他的到来总是那么突然,那么不可理喻。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饮食非常注意、生活方式都非常健康,可肿瘤还是可能会找上家门,让我们非常苦恼。肿瘤多数情况下是无法预防的,我们很多情况下只能针对已经发生的肿瘤进行治疗。
有一种肿瘤完全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来预防他的转变,那就是胃癌和肠癌。多数的胃癌和肠癌都存在癌前的病变,而癌前病变往往可以通过我们的胃肠镜来发现并切除。这些癌变病变,又以息肉最为常见。胃息肉我们将另外撰文科普,而肠道息肉,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肠道息肉生长在肠道粘膜的内表面上,往往在息肉生长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息肉过大或者出现了癌变后才会逐步导致消化道症状。肠道的息肉,可能会导致腹痛、便血等症状。依靠症状来发现息肉则往往是为时已晚矣。
息肉有大有小,有良有恶。恶性的毕竟占极少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
我们对于息肉,最为害怕的就是他会恶变!以下类型的息肉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1. 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
2.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
3.病理报告上属于腺瘤型的息肉;
4.内镜看上去宽基广蒂的息肉;
5. 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6. 多发性息肉(风险的累积效应)。
实际上,多数情况下,通过症状、血液的检查、粪便的检查,可以协助我们判断有无肠道息肉以及息肉的危险程度。但即使这些检查再详细,我们也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而最直接且最准确的方法只有一个:肠镜检查。
那么那些人群需要进行肠镜检查呢?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中指出:根据我国国情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 -75 岁作为目标年龄段。同时应密切关注40-49 岁甚至更年轻人群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需要注意的是,结直肠癌患者中约 40%无明显报警症状,因此不应因无报警症状而排 除筛查对象。对于有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个体,特别是便血、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的个体,则 不作年龄限制。
对于肠癌筛查,每个国家的策略不一。有的国家直接采用肠镜进行筛查,而有的国家则将肠镜作为粪便隐血等检查后的确证检查。
用通俗的话来说, 50岁以上的朋友即使无任何胃肠道症状都可以进行肠镜检查,40-50岁之间的朋友也可以考虑进行肠镜检查来筛查息肉等癌前病变,对于有报警症状的朋友,不需要考虑年龄,都可以进行肠镜的检查。
指南还提出了肠癌高危个体的意见,大家可以对照表格评估自身的肠癌风险。对于高危个体,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进行筛查。
进行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同时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息肉大小、形态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活检钳钳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SD)等内镜手术方法进行息肉的切除。与外科手术不同,内镜手术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疼痛感,多数情况下患者本身除了没有除了肠镜检查本身之外的不适感觉,并发症率低,费用相对外科手术来说更为便宜。
看到以上的科普内容,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感悟呢?合适的朋友胃肠镜检查我们约起来吧!
本文是高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