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
IBS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其胃肠症状主要是:
1. 腹痛腹胀 常排便后缓解。
2.排便习惯改变 包括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发作。
3.粪便性状异常 稀便、粘液便/硬结便。
临床按主要症状表现分为腹泻为主型(IBS-D)、便秘为主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西方国家以便秘为主型较常见,而我国则以腹泻为主型为多。
(二)体征
体格检查常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在左下腹扪及条索状乙状结肠,肠鸣音增强等。
(三)辅助检查
为排除器质性疾病,可酌情考虑选择下列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检查:
1.血象、血生化、血沉检查 绝大多数患者血常规、血生化正常、血沉正常。
2.粪常规、粪隐血试验、粪病原体检查 多数腹泻带有粘液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潜血试验阴性,脂肪定量测定正常。
3.结肠镜检查 对于IBS症状人群应常规行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以排除肿瘤(良、恶性)及炎症等器质性病变。肉眼观察结肠粘膜无异常,活检正常,有时可见肠管蠕动增加或呈痉挛状态,肠管频繁舒缩似眼睑开合,形成“瞬眼征” 。
4.胃肠X线检查 胃肠道运动增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呈弥漫性或节段性收缩,部分病人也可表现为结肠袋消失。
5.消化道压力测定 IBS患者直肠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气囊扩张法显示下端结肠耐受性下降,表现为高度敏感。
6.结肠电图 正常人结肠中3次/分的慢波不到10%,而IBS患者高达40%,有助于IBS的诊断。各类型IBS又有各自的特征性改变。
二、诊断标准
(一)罗马Ⅱ标准(1999)
罗马Ⅱ标准是在先前Manning标准、Kruis标准和罗马Ⅰ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学作出的修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当前公认的IBS的国际诊断标准。
1.下列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至少3个月 ①腹部疼痛或不适排便后缓解;②或(和)大便次数改变;③或(和)大便性状异常。
2.至少在病程的1/4的时间内有下列两种以上异常 ①大便次数改变;②大便性状异常(干结,稀便或水样便);③排便过程异常(排便困难,便急或排便不尽感)粘液便;④腹部胀气或腹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IBS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学标准,同时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和其它可以解释IBS症状的系统性疾病。目前对IBS的诊断尚缺乏满意、理想的金标准,由于IBS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常与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及癌症等)、功能性胃肠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腹泻等)及精神心理疾病共存。因此,详细采集病史、确定引起“报警”症状和体征的原因及排除共存疾病十分重要。
(一)诊断步骤
1.通常对青壮年(年龄<50岁)、一般状况良好,具有典型IBS症状者,除粪便常规检查作为必要的检查外,可先予治疗,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
2.对具有下列情况者应首先考虑选择相关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①年龄>50岁者;②具有大肠癌家族史者;③伴有“报警”症状及体征者,包括发热、体重下降、黑粪或便血、贫血、腹部包块等。
3.随诊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发现隐匿的器质性疾病。
(二)鉴别诊断
1.以腹痛为主的IBS需和以下疾病鉴别:
(1)炎症性肠病:两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粘液便,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不伴有全身症状。而炎症性肠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内镜检查,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有肉芽肿,溃疡,糜烂,出血,甚至息肉等病理性改变。
(2)慢性菌痢:均有不同程度腹泻,腹胀,粘液便,但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粪便常规及培养均正常。
(3)与肝、胆、胰疾病引起的腹痛鉴别:肝、胆、胰疾病常表现为腹痛,尤其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而临床上两种疾病共存的发生率也很高。鉴别主要依靠B超、CT、MRI或胆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鉴别。
(4)妇科疾病:由于女性IBS患者结肠外表现有下腹部疼痛病史,因此不可忽视全面的妇科检查和盆腔超声鉴别,当然两者也可以并存。
(5)其他:还需与泌尿系结石、肠系膜动脉缺血、大肠肿瘤、肠道寄生虫病等疾病鉴别。
2.以便秘为主的IBS需和器质性便秘鉴别 如大肠肛门良、恶性肿瘤,慢性炎症引起的肠腔狭窄,先天性巨结肠引起的直肠痉挛狭窄,手术后并发肠粘连,腹腔巨大肿瘤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等。
3.以腹泻为主的IBS需和以下疾病鉴别:
(1)饮食因素引起:乳糖酶缺乏症或过度进食含果糖的食物或饮料。
(2)感染性因素引起:细菌性痢疾、寄生虫等。
(3)吸收不良引起:小肠疾病、细菌生长过度、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等。
(4)肿瘤:类癌、血管活性肠肽瘤。
(5)其他:滥用泻药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