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钱晓明 三甲
钱晓明 主任医师
泰州市中医院 肛肠科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2560人已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上提出IBS诊治共识意见中指出:IBS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级治疗和根据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和综合运用,包括精神心理治疗、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精神心理治疗

IBS是一种心理生理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IBS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亦是导致IBS症状诱发、加重及持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心理行为干预手段是治疗IBS的必要辅助方法。心理学治疗要求医生遵循科学的原则,极富同情心的去纠正患者对IBS疾病的不良认知及应对策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建立对IBS的正确认知,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对症状发作有关的应激事件的应对及耐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IBS的心理治疗以重建正确认知为目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应作为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措施的实施基础。

二、饮食治疗

IBS患者对进餐产生的复杂反应普遍存在差异,大脑皮质对食物的色、香、味均能诱发胃肠道反应。一般来说,IBS患者应避免过度饮食、大量饮酒、咖啡因、富含动植物脂肪的食物、导致腹胀和产气的蔬菜、豆类等。

三、中医药治疗

(一)分型证治

1肝木乘脾

证候:腹泻便秘交替,肠鸣腹痛,痛即作泻,泻后痛缓,每因情绪变化而发作加重,大便稀薄,粘液较多,小腹坠胀,腹痛嗳气,矢气频作,舌质红、苔薄白而腻,脉弦。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抑肝扶脾,理气化湿

例方:痛泻要方合四逆散

常用药:防风、白术、白芍、陈皮、柴胡、甘草、麦芽。成药:逍遥丸9g,每日二次。

2.肝郁气滞

证候:腹痛便秘,脘腹胀闷,胁肋胀满,窜痛,得矢气可缓,伴有嗳气呃逆、纳呆、恼怒或抑郁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理气行滞,降逆通便。

例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 柴胡6g、 白芍10g、 青陈皮各5g、炒枳实6g、制香附10g、郁金10g、牡丹皮10g、半夏10g、甘草5g。

3.阴虚肠燥

证候:大便干结,努挣不下,粪带粘液,腹胀痞满,按之胀痛,伴口干舌燥,烦闷,手足汗出,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例方: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5g、干姜10g、当归10g、阿胶10g(烊化冲服)、生地15g、麦冬10g、甘草6g。

4.脾气不足

证候: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者,大便时溏时泄,粪便挟有粘液或未消化食物,腹痛隐隐,腹胀,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濡。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例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2g、莲子6g、薏苡仁15g、砂仁3g(后下)、桔梗6g、谷芽6g、甘草6g、红枣10枚。

5.气滞血瘀

证候:泄泻日久,大便粘滞,泻后不尽,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舌质暗红,脉弦细涩。

治则: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炒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6g、当归9g、川芎10g、 肉桂6克(后下) 赤芍6g、 蒲黄6g、 五灵脂6g、 甘草3克。

6.脾肾阳虚

证候:久泻不愈,便下稀溏,完谷不化,腰膝痠软,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则: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6g、党参10g、白术10g、干姜6g、甘草3g。

7.寒热夹杂

证候:腹泻,便下粘滞夹有泡沫,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胀痞满,便后腹痛锐减,脘腹喜暖,口干,舌白苔腻,脉弦滑。

治则:散寒清热,理气和营。

例方:乌梅丸加减。

常用药:乌梅10g、细辛3g、制香附10g、桂枝10g、当归12g、太子参12g、黄柏10g、干姜10g、黄连5g、川椒6g。

(二)针灸疗法

临床上一般针法和灸法配合应用效果较好。辨证施治的原则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1.体针 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中脘、胃俞、大肠俞。若脾胃虚弱者,加脾俞、章门;若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若肝郁甚者,加太冲、行间、肝俞;食积甚者,加内关、隐白。治疗时间,每次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2.耳针 可取交感、神门、皮质下、大肠、小肠、胃等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在以上穴位保留耳压。一般每2日更换1次,平时患者可以自己间断捏压。

3.艾灸 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艾卷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灸法一般配合针法一起使用。脐疗法

4.脐疗法

组成:柴胡10g、川椒5g、乌梅15g、陈皮6g、厚朴15g、冰片2g、干姜15克。将上药研末、贮瓶密封备用。

作用:疏肝理气止痛。

适应证:肝郁气滞所致腹痛、腹胀、久泻不愈者。

四、药物治疗

IBS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调节肠道运动功能,纠正内脏感觉异常及改善中枢情感的药物。

(一)调节肠道运动功能的药物

1.胃肠平滑肌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1)匹维嗅胺(得舒特):可选择性阻断Ca2内流,发挥对肠平滑肌的松弛作用。适用于IBS腹泻型及便秘型患者,对缓解腹痛有一定疗效。每次50mg,每日3次,饭时口服。疗程以6~8周为宜。

(2)奥替澳胺(斯巴敏):可选择性作用于远段肠管,具有纠正内脏感觉异常、降低肠管敏感性,缓解腹痛、腹胀症状的作用。每次4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以6~8周为宜。

2.多离子通道调节剂

(1)曲美布汀:是作用于钾、钙离子通道的胃肠平滑肌运动调节剂,是一种外周性作用的脑啡肽类似物,可表现出抑制和兴奋平滑肌运动的双重作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每次100mg,每日3次口服。

3.促动力药

(1)5-HT4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普瑞博思)适用于IBS便秘型患者,可缓解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每次5~l0mg,每日3~4次,饭前15~30分钟口服。因该药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故应慎用。

(2)替加色罗(泽马可):是新的5-HT4受体激动剂,有加速小肠及结肠传输的作用,适用于IBS便秘型。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该药可有效缓解IBS便秘型患者的腹痛、腹胀及便秘等症状。近期研究还证实,替加色罗对内脏感觉具有调节作用。

4.通便药 通便药包括膨胀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及刺激性泻剂。目前不提倡应用刺激性泻剂。常用通便药有: 聚乙二醇4000(福松)、乳果糖、舒立通、康赐尔、甲基纤维素等。

5.止泻剂

(1)苯乙哌啶:每次2.5~5.Omg,每日3次口服。

(2)洛呱丁胺(易蒙停):适用于排便次数多且难以控制者,排便后口服2mg,每天不超过8mg。

(二)纠正内脏感觉异常的药物

1.阿洛斯琼 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临床试验研究显示该药对IBS非便秘型患者具有缓解腹痛及腹部不适、减少排便次数、促进粪便成形的治疗作用。每次lmg,每日2次口服。其他同类药物尚有恩丹西酮及格拉斯琼等。

2.替加色罗 作为新的一种5-HT4受体激动剂具有促动力和降低内脏感觉敏感性的双重作用,可用于有明显腹痛的IBS便秘型患者。

(三)改善中枢情感的药物

1.抗抑郁药 有抑郁精神症状的IBS患者应考虑试用小剂量抗抑郁药物,以帮助改善胃肠道症状。此类药物如阿米替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2.抗焦虑药 有严重焦虑精神症状的IBS患者,可服用安定等抗焦虑药。

(四)胃肠微生态制剂

可改善因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症状。制剂有威特四联活菌片、金双歧片、丽珠肠乐或培菲康片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钱晓明
钱晓明 主任医师
泰州市中医院 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