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息肉及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患者一般在15~25岁左右出现症状。常出现腹部隐痛、腹泻、粘液血便或少量血便、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下坠感。个别患者由于息肉较大,出现肠套叠时,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有的肠套叠可自行复位,症状可以缓解,但套叠可反复出现。患者由于长期腹泻,粘液血便,故可出现贫血、乏力、低蛋白血症等。如息肉癌变,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血便或粘液血便等可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消瘦等。在FAP患者中,上消化道的息肉也可见到,约50%的患者具有胃息肉,部分患者有十二指肠的息肉,而在十二指肠远端的息肉非常少见。
2.辅助检查
(1)纤维内镜检查:内镜下见结直肠息肉多如黄豆大小,即≤0.5cm。半球型或广基底,息肉密集分布的肠段难以看到正常粘膜,在小息肉之间常可看到散在的>1.0cm的短蒂或宽基底蒂息肉存在,呈分叶状或绒毛状,常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息肉的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横结肠等。部分患者接近结肠近端的息肉有减少趋势,息肉多不累及小肠。多数患者的结直肠息肉是属密集生长型,息肉多在300~700枚,最多可达数千枚。FAP患者胃和十二指肠的息肉常为散在生长,很少有像结肠息肉一样成片状存在。
(2)眼底检查:有80~95%以上的FAP患者可见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ongenital hypertrophy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HRPE),双侧眼底均可见,即在视网膜上可见一种椭圆形扁平的有边界的色素变化的病灶,周边多为透亮光环,一般均在4只以上,是FAP的特异表现,CHRPE表现和其他的FAP的肠外表现没有任何关系,在患者一出生即有该表现,而且会长期存在,因此在FAP的家族中,可通过眼底的检查来确定是否为携带者。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FAP的诊断 FAP的诊断并不困难。有家族史,青年期即可发病,有腹部隐痛、腹泻、粘液血便等结肠息肉的症状、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肠镜下结肠内有数百枚息肉,病理检查为腺瘤性息肉为主,即可诊断本病;对于没有家族史,但是有上述典型表现的患者,也可诊断FAP,但是对于这样的家族,一定要详细追问家族史;另外,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APC基因突变检测,一旦确诊为本病,应对其家族中的相关成员进行肠镜随访。
2.特殊表型FAP的诊断
(1)Gardner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具有上述FAP的所有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的特征,为APC基因种系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APC基因突变的特点与FAP 无明显差异。
Gardner综合征区别与FAP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上颌骨和颅骨骨瘤或骨疣:本结肠外表现为Gardner综合征的特征表现;②表皮样囊肿:在Gardner综合征较为常见,常在青春期后发病,因此当表皮样囊肿出现时,应进行结直肠检查;③硬纤维瘤:常发生于腹壁、肠系膜和腹膜后,3.5~5.7% Gardner综合征患者可发现此病变,虽然良性病变,但它有向周围浸润的倾向;④牙齿异常:包括过剩齿、隐齿、缺齿、齿囊肿和上颌骨异常等;⑤甲状腺和壶腹周围癌;⑥其他肠外表现如胰腺炎、小肠类癌、肾上腺癌等。
(2)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AFAP):又称遗传性扁平腺瘤综合征(hereditary flat adenoma syndrome ,HFAS):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FAP为FAP的特殊表现型。该综合征的特点是:a.息肉发生较晚,息肉病的诊断平均年龄为44岁,癌变的年龄为56岁;b.息肉脾区以近多见,息肉少于100枚,息肉常呈扁平型;c.可有肠外表现,但是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表现少见;AFAP也为APC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发现突变多位于APC基因的3’端。对于AFAP患者,行结肠镜摘除结直肠息肉,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或延迟结直肠癌的发生。
(3)Turcot综合征:该综合征指息肉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Turcot综合征为隔代遗传,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征,最近研究表明其发病与APC基因的突变无关,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临床特征区别于FAP:a.息肉数目常为20~100枚;b.超过3cm的息肉多见;c.息肉发生癌变早,70~80%的患者在20~30岁发生癌变。
二、家族性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新生儿或婴幼儿时期即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表现为微小的黑色或棕褐色斑点,大多分布与嘴唇、颊粘膜以及手指、脚趾等。皮肤的色素沉着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最常见的症状是肠梗阻或不完全梗阻引起的腹痛,排气后可减轻。有些患者发生肠套叠。便血,可有贫血,肛门有息肉脱出或脱落。有家族遗传史。
2.辅助检查 全消化道X线检查有助于证实胃肠道息肉,气钡双重造影可帮助了解息肉的形态和范围;胃镜、小肠镜、结肠镜可在镜下观察息肉形态并进行取材,行组织学检查,
(二)诊断
根据病史,结合辅助检查,组织学为错钩瘤可明确诊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结直肠为主要的病变部位,也有伴有小肠、胃息肉的报道。病理性质是腺瘤组织而非错钩瘤。
2.幼年性息肉病 同为幼年发病,病变多局限于结直肠,偶而发生于胃、小肠。病理性质是错钩瘤伴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恶变的可能性较小。
三、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便血鲜红,反复发作,便后肛门出血自止。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多可自行复位。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粘液样便。
2.辅助检查 大多数幼年性息肉通过肛门指诊可以触及,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近段息肉,直肠、结肠镜可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症状、辅助检查及息肉的性质可明确诊断。具体可参看其病因病理节内容。符合以下三条中的任何一条可以诊断为幼年性息肉病:①结直肠中有5个以上的幼年性息肉;②整个胃肠道可以发现幼年性息肉;③幼年性息肉病家族中任何有幼年性息肉患者。
需与肛裂、直肠粘膜脱垂和肛乳头瘤等疾病相鉴别。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