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绒毛下血肿,我该怎么办?
绒毛膜下血肿( subchorionic hematoma,SCH) 被认为是子宫壁滋养细胞部分脱离引起的绒毛膜下出血, 血液积聚在绒毛膜与底蜕膜之间,形成血肿。这些血肿内发现了小的回声结构,被认为是血凝块。
SCH的病因:胚胎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 感染因素, 凝血及免疫方面异常。
(1)自身免疫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
Alijotas 等研究认为, 有不良孕产史, 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抗磷脂抗体阳性,伴低 C4,高 r-球蛋白血症的患者易发生宫内血肿。Heller 等通过对 3 例有血栓形成倾向的SCH 患者( 1 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2 例蛋白 S缺乏) 的观察研究, 提出 SCH 可能与凝血功能紊乱有关。Gaiday 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易发生宫内血肿、胎盘早剥及血栓栓塞症。
但可肯定的是, SCH 的发生与母胎界面 Th2 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下降有关。Coulam 等研究发现,早期妊娠合并 SCH 的发病机制在于 Th1 型细胞因子的优势控制,在早期先兆流产合并 SCH 患者血清中 Th1 型细胞因子 γ 干扰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Th1 型细胞因子 γ干扰素等具有激活蜕膜血管内皮细胞, 释放凝血酶原酶, 将凝血素原转变为活性凝血酶的作用。而活性的凝血酶刺激内皮细胞分泌的 IL-8 可招募多形核白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又能破坏由 Th1 型细胞因子 γ 干扰素等激活的蜕膜内皮细胞,从而导致蜕膜血管内出现凝血。
(2)生物因素 SCH 与阴道菌群变化有关 Yamada 等研究发现,早期妊娠过程中出现 SCH 的孕妇在孕中期时阴道菌群发生变化,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及加德纳菌明显增多,乳酸杆菌明显减少,这一变化将导致阴道酸性环境的破坏进而导致炎症发生。
(3)物理及化学因素 绒毛膜下血肿目前认为是胎盘边缘静脉撕裂引起的低压出血所致, 吸烟对于血管的损伤不容忽视。外伤也是导致绒毛膜下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
SCH 的治疗以抑制宫缩,减轻患者自觉症状,减小或消除血肿为目的。
(1)抑制宫缩,缓解症状,促进血肿吸收:目前国内的宫缩抑制剂主要有地屈孕酮、硫酸镁、盐酸利托君、阿托西班、间苯三酚等药物;
(2)SCH 的发生与孕妇的高凝状态及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有关,对于难治性复发性SCH可根据患者病情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及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治疗。
那么,SCH不治疗可以吗?
国外文献报道,妊娠14周内(妊娠早期),最大直径2.1±1.4cm的宫腔积液与妊娠20周后的不良妊娠结局无相关性,言外之意是可以不处理,但我们建议仍需定期复查,有增大趋势时,及时处理。附较大血池/血窦治疗成功案例:
本文是李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