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妈妈有乙肝怎么办?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
乙肝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乙肝血清学指标包括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eAg和乙肝e抗体(抗⁃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俗称“乙肝两对半”,可判断有无HBV感染和有无免疫力。HBsAg阳性即为HBV感染,HBeAg阳性说明病毒水平高;抗⁃HBs是中和抗体,阳性[≥10 IU/L(即mIU/ml)]即具有保护力。孕妇抗⁃HBs阳性,因母体IgG抗体能主动通过胎盘,故新生儿出生时抗⁃HBs也阳性。

HBV母婴传播,指母体病毒进入子代,且在其体内复制繁殖,造成慢性HBV感染。HBV本身不直接致病,不引起胎盘损伤,通常不能通过胎盘,真正的宫内感染非常罕见,母婴传播预防失败并不说明是宫内感染。通过检测外周血HBV DNA水平,即病毒水平,可反映病毒复制是否活跃。通常认为HBV DNA>2×105kIU/L(即IU/ml),病毒复制活跃,称高病毒水平,也称高病毒载量。孕妇HBsAg阳性,就存在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慢性HBV感染妇女计划妊娠前,最好由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评估其肝脏的功能和全身状况,明确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有生育需求的慢性乙肝妇女,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时,首选不易产生耐药的替诺福韦酯(妊娠B类药),待肝功能正常后再妊娠,同时继续服药。该药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时,不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有生育需求的妇女应避免使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因其对胎儿存在潜在的严重不良影响或致畸作用;对已经使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者,建议在妊娠前换为替诺福韦酯。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不建议使用易产生耐药的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已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者,最好换为替诺福韦酯。使用干扰素治疗疗程有限,停药后可妊娠,但使用干扰素期间,禁忌妊娠,必须采取避孕措施。

从经济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在确保不发生母婴传播的前提下,妊娠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时间越短越好。孕妇HBV DNA水平≤106kIU/L(即IU/ml),新生儿免疫预防后几乎无母婴传播。因此,可研究使孕妇病毒水平降至≤106kIU/L(即IU/ml)所需用抗病毒药物的最短时间,在此基础上探索合适的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开始时间。研究显示,妊娠30~32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其子代几乎无母婴传播。以预防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妊娠期抗病毒药物治疗,建议分娩当日停药,同时孕妇于产后每2~3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至产后6个月,观察产后立即停药是否引起明显肝功能损害。

慢性HBV感染妇女妊娠后,须定期复查肝功能,尤其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首次检测肝功能正常者,无肝炎症状时,每2~3个月复查1次。如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但不超过正常值2倍(<100 U/L)、无症状、无胆红素升高者,无需治疗,但需休息,间隔1~2周复查。如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100 U/L),但无胆红素升高、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但需休息,间隔3~5 d复查;如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100 U/L),且有肝炎症状或胆红素升高,需请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会诊,必要时(ALT水平>400 U/L)住院治疗。

足月新生儿的免疫预防:孕妇HBsAg阴性时,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疫苗即可,不必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务必在出生后12 h内肌内注射HBIG(越快越好,最好在数分钟内),同时在不同部位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最好在数分钟内);并于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

虽然HBsAg阳性孕妇的乳汁存在病毒,但母乳喂养不增加额外的HBV母婴传播风险,这与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免疫预防有关,也可能与母乳能与HBsAg结合有关。无论孕妇HBeAg阳性还是阴性,都应鼓励新生儿母乳喂养,且在预防接种前就可以开始哺乳。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已完成免疫预防,具有免疫力,乳头皲裂或损伤出血、婴儿口腔溃疡或舌系带剪开造成口腔损伤等,均可哺乳。无需检测乳汁HBV DNA水平。
以上就是关于乙肝孕妈应该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乙肝孕妈在各个时期最好到专门的肝病产科就诊,医生会更全面地考虑您的肝病和妊娠的情况,定出综合治疗方案。
本文是李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