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吃什么药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使血压达标。
最终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不同人群目标值不尽相同(具体需要咨询专业心内科医师),这也是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的表现之一;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应酌情降至更低,老年人血压要求也没有那么苛刻。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之二:综合性治疗,高血压常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即1+1>2的原理;综合性治疗就是降压的同时控制这些协同因素。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及药物治疗:
一、改善生活习惯:
1.饮食习惯: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饮食(食盐每人每天<6g即1啤酒瓶盖的量,少吃油腻食物和肥肉);补钙和钾盐(多食水果蔬菜);
2.适量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保证心率在原心率基础上增加10%-20%左右;
3.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4.控制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5.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身体好;
6.戒烟限酒。
做到以上几点,轻度高血压基本能够得到控制。中重度高血压基本也能至少下降一个台阶,如果做不到全部,做一部分也是获益比较大的,总之做到一个就比一个也做不到的更好,做到的多比做到少的更好。生活习惯改善之后,降压药剂量也能够减少甚至停服。
二、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生活习惯调节仍不能改善或中重度的高血压患者应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应使用合理的降压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
1.小剂量开始;
2.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即每日给药1次就能控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
3.联合用药;
4.个体化用药(即不同人群服用药物剂量和种类不尽相同)。
常用降压药物种类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类:ACEI):主要是“普利类”药物,常用的该类药物包括: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卡托普利等。
优点:适用于心衰、心梗、房颤、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保护脏器;
缺点:会引起干咳、血管性水肿;不适用于高血钾、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重度不全、妊娠患者。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类:ARB):主要是“沙坦类”药物,常用的该类药物包括: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厄贝沙坦等;
优点:常不引起干咳、血管性水肿;余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缺点: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β受体阻滞剂(B类):主要是“洛尔类”药物,常用的该类药物包括: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普萘洛尔、阿替洛尔、拉贝洛尔、卡维地洛等。
优点:主要有抑制兴奋、镇静的作用,适用于容易紧张、焦虑、心率过快的患者。适用于高血压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快速心律失常、青光眼和怀孕的患者;
缺点:对于哮喘、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或周围血管病(痉挛)、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则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同时该类药物还会影响糖、脂、尿酸代谢;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4.钙通道阻滞剂(C类):主要是“地平类”药物,常用的该类药物包括:①二氢吡啶类: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乐卡地平;②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优点:主要是有抗动脉硬化、减少压差的作用,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对嗜酒者适用;
缺点:可能会引起头痛、水肿、面色潮红等,
二氢吡啶类: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
非二氢吡啶类:可引起心率较慢,适用于心率快的高血压患者,不用于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5.利尿剂(D类):主要是“噻嗪”类药,如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吲达帕胺、阿米洛利等。
优点:用于排尿异常并伴有水肿患者;
缺点:电解质紊乱、口干口苦、疲倦乏力、尿潜血、尿血、尿酸升高,影响糖脂代谢。
所有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任何降压药物应前,应遵照专业心内科医师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选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
三、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对原发病不能手术根治或术后血压仍高者,除采用其他针对病因的治疗外,还应选用适当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
本文是谭远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