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骨质疏松药物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能收到良好效果,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抑制骨吸收,有的是促进骨形成,还有的具有多重作用。
一、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它与骨骼羟磷灰石的亲和力高,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减少骨量丢失。常用的有阿仑膦酸钠(口服)和唑来膦酸(静脉使用)。
二、降钙素
降钙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还能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除此之外,该类药物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因此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
三、绝经激素治疗(MHT)
女性一般在45~55岁进入绝经期,此时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分泌逐渐减少。雌性激素具有保护骨骼作用,因此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性激素的缺乏,会导致骨转换增强,骨丢失加速而造成骨质疏松,这是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绝经后骨质疏松可以使用绝经激素治疗(MHT),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和雌、孕激素补充疗法,以弥补卵巢功能衰竭。
四、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
SERM不是雌激素,但是可以像雌激素那样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在不同组织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不同生物效应。SERM的代表药物是雷洛昔芬,它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的风险。
五、甲状旁腺素类似物(PTHa)
PTHa是当前促进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国内已上市的特立帕肽是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氨基端1-34活性片段。间断使用小剂量PTHa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六、锶盐
锶的化学结构与钙和镁相似,在正常人体软组织、血液、骨骼和牙齿中存在少量的锶。雷奈酸锶是合成锶盐,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因此能够治疗骨质疏松。该药在中国已退市。
七、维生素K(四烯甲萘醌)
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能够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轻度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
八、RANKL抑制剂
RNAKL抑制剂能够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或松质骨的强度。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治疗有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
九、抗骨质疏松药要用多长时间?
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应个体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5年治疗期后,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包括骨折史、新出现的慢性疾病或用药情况、身高变化、骨密度变化、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等,然后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目前建议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特立帕肽疗程不应超过2年,其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没有疗程推荐。
本文是项守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