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法刚 三甲
王法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整形美容外科

为什么会长太田痣?太田痣的发病机制?

2329人已读

太田痣(Nevus of Ota)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由日本医生太田正雄于1938年首先报道,故名太田痣。太田痣是波及同侧面部沿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走行部位(如下图)的褐色、灰褐(紫褐)色、蓝色、蓝黑(青)等颜色的斑片损害。大约2/3的患者巩膜出现蓝染或斑点,结膜、角膜及视网膜上也可能受累。少数患者口腔和鼻黏膜也有类似损害。

QQ截图20200506091950.png

太田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存在很多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黑素细胞移行障碍。正常情况下,皮肤中的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外根鞘。有推测,太田痣患者黑素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重未能从神经脊移行进入表皮,从而滞留予真皮中。

2、残留在真皮中的黑素细胞未能消失或在种种诱因的激发下(月经妊娠期的激素刺激),活性增强并增殖。

3、表皮中黑素细胞”脱漏”至真皮并”克隆”。观察表明,在部分患者中,该病的发生、发展有着较明确的诱因,主要是外伤、局部炎症等,使表皮基底膜遭到破坏,其中的黑素细胞”脱漏”至真皮。

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真皮胶原纤维之间出现黑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浅、中层,同时真皮各层均有数量不等的噬黑素细胞。


王法刚
王法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整形美容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