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4期外耳道癌:Fisch颞下窝A型径路+颞骨全切
病例
报道
T4期外耳道癌:Fisch颞下窝A型径路+颞骨全切
病例摘要:
患者,女,68岁。右反复流水伴听力下降20年。
查体:右侧外耳道潮湿,见不规则新生物,鼓膜无法窥及。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CT提示:右侧外耳道、中耳、乳突、颅中窝底、岩尖软组织影伴骨质破坏。MRI提示:右侧中耳乳突、颈静脉孔区、岩尖、颅底斜坡软组织信号肿块伴骨质破坏,包绕颈内动脉。DSA球囊闭塞试验提示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后左侧代偿功能良好。
病理:外院活检病理结果为鳞状细胞癌。
分级:T4N0M0
术前CT:
术前MRI:
本例治疗经过:
患者于全麻下行右侧颞下窝A型径路外耳道癌切除术。右侧耳上后大C型切口向下在乳突尖下方进入颈部,将头皮瓣向前翻起直至耳道处,切断外耳道,下方充分暴露整个腮腺。做蒂在上方的颞肌瓣备用。充分暴露乳突及部分枕骨,于二腹肌深面打开颈鞘,暴露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舌下神经。
将乳突轮廓化,见乳突腔内及鼓室内大量肿瘤组织。定位面神经水平段和垂直段,磨除表面骨质至茎乳孔。解剖腮腺内面神经总干及各分支,切除腮腺浅叶,将面神经垂直段及水平段向前移位并妥善固定。上方暴露颅中窝底硬脑膜,见肿瘤浸润脑膜但未穿透脑膜,用等离子射频刀切除脑膜表面肿瘤。后方暴露乙状窦及后颅窝硬脑膜,下方暴露颈静脉孔。于颈部结扎颈内静脉,切开乙状窦并填塞乙状窦。磨除颈静脉孔骨质,切除茎突,显露第一颈椎横突。术中见颈静脉球受肿瘤侵犯,颈静脉球内侧壁舌咽、迷走、副神经及颈内动脉垂直段被肿瘤包绕,无法分离。用等离子射频刀切除肿瘤。向前上方磨除耳蜗,显露颈内动脉水平段,见水平段亦被肿瘤包绕、侵犯。用等离子射频刀彻底切除颈内动脉垂直段、水平段及肿瘤,直至水平段远心端正常处,前方可见咽鼓管软骨段正常组织。颈内动脉水平段远心端予以结扎。至此,颞骨已被全切,面神经全程显露至内听道底。少量脑脊液漏。
缝合关闭咽鼓管软骨段。耳道外侧断端外翻,采用“Blind sac”技术封闭外耳道口。用制备的颞肌瓣及腹部脂肪填塞术腔,分层对位缝合。
术后MRI:
文献回顾及讨论
外耳道癌是发生于外耳道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上皮癌、腺样囊性癌、盯眝腺癌等,发病率约为头颈部肿瘤的0.2%。颞骨恶性肿瘤最主要的起始部位为外耳道,极少数原发于中耳或乳突,相当一部分中耳癌可能是外耳道癌侵及中耳。肿瘤向下可侵犯外耳道底壁、茎乳孔、乳突尖,腮腺甚至颈部。肿瘤向后、向内可侵犯内耳、面神经、乙状窦、颈静脉球等结构,向上可侵犯硬脑膜甚至侵及颅内脑组织。本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提示肿瘤组织已侵犯颈静脉孔、颅中窝底脑膜、岩尖、颈内动脉水平段,临床分期属T4期。
对于侵犯颈静脉孔、颈内动脉及岩尖部的肿瘤,应选择颞下窝A型径路进行手术切除。颞下窝A型径路可完整地暴露颈静脉孔区、颈内动脉垂直段和膝部及岩尖,适用于切除累及上述部位的颈静脉球体瘤、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胆脂瘤、低位斜坡脊索瘤等病变。由于颞骨段面神经位于颈静脉孔、颞骨内段颈内动脉等结构外侧,是经颞下窝A型径路切除此区肿瘤的最大障碍,因此术中往往需要将面神经向前移位,已到达保护面神经的同时获得足够的安全空间切除肿瘤。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如术前患者面神经功能HB-I级,则面神经移位术后1年80%以上患者可恢复至HB-II级及以上。本例患者术后1月时面神经功能HB-III级,远期面神经功能恢复仍在随访中。
颞下窝A型径路是Ugo Fisch教授于1977年创立的手术径路,适用于侵及颈静脉孔的各类肿瘤,也适用于侵及颈内动脉和岩尖部的胆脂瘤、起源于IX-XII颅神经的颞骨肿瘤以及从下方向上侵及颅底的病变。正值Fisch教授去世,应用其创立的手术径路造福于患者,以此致敬、缅怀Fisch教授!
附:外耳道癌(Pittsburg)分期及手术处理
T1:肿瘤局限于外耳道,无骨质破坏或软组织侵犯的证据。 T2:肿瘤局限于外耳道,伴有骨质破坏(非全层),软组织侵犯小于0.5cm. T3:肿瘤破坏全层骨性外耳道,软组织侵犯小于0.5cm,或肿瘤侵犯中耳乳突或两者均受累,或伴有面瘫。 T4:肿瘤破坏耳蜗、岩尖、中耳内壁,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球,脑膜,软组织侵犯大于0.5cm。 |
肿瘤分期 | 手术方式 |
局限于外耳道的T1,T2病变或部分T3病变 | 颞骨外侧切除 |
侵犯中耳和乳突的T3病变和部分T4病变 | 颞骨次全切除术 |
侵犯岩尖的T4病变 | 颞下窝A型径路、颞骨全切术 |
颈部淋巴结分级 | 手术方式 |
N0 | 择区颈清扫 |
N1-3 | 改良或根治颈清扫 |
腮腺 | 手术方式 |
T1、T2 | 腮腺浅叶切除 |
T3、T4,需要牺牲面神经时 | 全腮腺切除 |
本文是杨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