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宅也是病?
蛰居形成的原因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多层面去理解蛰居形成的原因。 能引起蛰居的常见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和抑郁障碍等。这些精神疾病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情况下会导致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出现社会退缩。 个体心理因素包括害羞、对人缺乏信任、低自尊;社会文化因素中,像中国和日本等亚洲的集体主义文化、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过于紧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因素,这些对蛰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研究显示病毒感染和蛰居相关。 以上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了蛰居复杂的现象,可以作为某种疾病的结果,也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加重某种精神疾病。 蛰居者的早期表现为回避社交,辞退工作或者辍学,逐渐行为退缩加重。可以表现为足不出户,更有甚者不出自己房间,退缩到自己房间大部分时间是上网打游戏或者看漫画等虚拟社交行为。他们大部分人的作息时间是颠倒的,夜间别人都睡了,他们开始活动,上网吃东西,白天睡觉。他们有一部分人会被送到医院诊断为各种精神疾病,也会服用一些药物治疗。这种退缩行为可以数月,甚至达数十几年。 国际上对蛰居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比较认可,也是学者推荐的诊断标准是,在6个月或更长时间同时存在以下现象:1.身体退缩(几乎每天,几乎整天呆在家里);2.回避参与社会活动(所有的社会活动,如学校和工作);3.避免发生社会关系(家庭成员或熟悉的人直接互动);4.在社会生活中感到痛苦。如果个体符合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两种诊断可以同时存在。日本学者Kato给出以下的定义和标准:蛰居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退缩或社会隔离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家里进行身体隔离,需要符合以下特征:1.在家里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隔离;2.持续社会隔离至少6个月; 3.与社会隔离相关的显著功能障碍或痛苦。下方有关于蛰居的相关调查问卷可以了解蛰居严重程度。 蛰居是一种综合症,临床现象复杂,其病因也复杂,所以治疗方法是综合性的。蛰居者的特点是社会隔离,很难和别人建立关系,这是治疗的难点,所以给他们提供帮助是非常困难的。第一步需要家庭提供支持,能和他们建立联系;第二步才开始个体治疗,心理动力学方法是有效的,以及开展团体辅导;第三步开展社会社交训练,这些是需要固定和专业场所,在日本有很多政府康复机构提供这种治疗。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是蛰居的文化基础。 日本蛰居也是发生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也逐渐在中国上演. 我这些年对中国的蛰居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存在很多蛰居者,得不到相应的专业帮助, 希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帮助
本文是张海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