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闭角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乔玉春 路海峰 谢飞 郑卫华 王智霞
【摘要】目的 探讨开、闭角青光眼实施小梁切除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 以我院实施了围手期预防处理的120例病例为预防组,以未加强预防处理的120例病例为对照组。双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8%,预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9%。结论 通过加强围手期预防措施可以极大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开角 闭角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浅前房是一种青光眼实施小梁切除术后多发的的并发症,易引起眼角膜内皮组织损伤、围虹膜四周组织粘连、房角闭塞、促使白内障恶化等不良后果[1]。我院研于2008年开始实施围手术期预防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05~2006年间实施小梁切除术的121例患者资料组成对照组;从我院2007~2009年间实施了围手术期预防措施后收治的小梁切除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21例患者组成预防组。
对照组共121例患者,130只眼;其中男41例,女80例;双眼9例,单眼112例;年龄48~79岁;开角型39例,闭角型82例;就诊时眼压<20mmHg的11眼,>20mmHgr的119眼。
预防组共121例患者,132只眼;其中男43例,女78例;双眼11例,单眼110例;年龄46~77岁;开角型41例,闭角型80例;就诊时眼压<20mmHg的12眼,>20mmHg的118眼。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别及就诊时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及护理。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加强预防处理,包括术前进行眼压测量,对过高者给予药物降压;术中采取轻柔手法、精度合法以及术后给予严密观察,眼压过高者给予持续降压治疗。术后第8天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依据Spaeth浅前房的III级分类标准评定术后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为无差异,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显著差异;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计算。
2. 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8%,预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9%。具体数据如下表:
并发症情况统计表n(%)
组别 |
Ⅰ |
Ⅱ |
Ⅲ |
合计 |
对照组 |
29(23.97) |
21(17.36) |
6(4.96) |
56(46.28) |
预防组 |
14(11.57) |
11(9.09) |
1(0.83) |
26(21.49) |
预防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6.6006,P <0.01。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
计数资料卡方检验
组别 |
结果 |
合计 | |
(+) |
(-) | ||
实验组 |
95 |
26 |
121 |
对照组 |
65 |
56 |
121 |
合计 |
160 |
82 |
242 |
a的理论数(T)=80.0000 b的理论数(T)=41.0000 |
c的理论数(T)=80.0000 d的理论数(T)=41.0000 | ||
X20.05=3.84 X20.05=3.84 X2=16.6006 P <0.01 |
3. 讨论
3.1发生原因分析
术后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由引流过畅引起的[2]。本次研究中由此原因导致并发症的两组共有93例,占两组并发症患者总数的58.13%。
其次是因结膜瓣发生渗漏所导致的并发症,本次研究中两组共有17例,占两组并发症患者总数的10.63%。再次因脉络膜脱离引发的并发症,共有5例,占比为3.13%。最次一种原因是由于患者术后眼内压过高所导致的,此种原因均发生于对照组。
3.2 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结合本院多年临床治疗护理经验,本院制定出围手术期加强预防措施。
3.2.1 术前预防措施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针对其中血压、眼压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于术前给予内科常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使其达到眼压低于20 mmHg的标准。本次预防组中有11例经过降压治疗仍未能达到标准,于术前给予甘露醇静滴。同时采取硅胶垫加压软化眼球的方法预防术中眼压骤降问题的发生。
3.2.2 术中处理方法
术中控制房水流出的速度,防止流出速度过快导致的眼压急剧下降。对于结膜瓣部位,采取轻柔方式。巩膜瓣手术时为避免创口边缘翻入创口,采取精度对合方法[3]。处理巩膜瓣时注意厚薄适中,以巩膜厚度的29%~60%左右为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适当增厚至33%~67%左右。
3.2.3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对患者进行前房深度与滤过泡情形的严密观察,以及时发现并发症前兆进行处理。对于眼压、血压高者给予持续降压处理。
3.3 并发症状处理方法
发生并发症后,应视并发症病情进行处理。通常有常规保守处理方法及手术处理方法。
本次采取的常规保守处理方法是,对引流过畅引起的并发症患者给予散瞳剂,避免其虹膜出现粘连;同时在滤泡区的上睑处以一纱枕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避免压迫角膜。达到防止滤过顺畅,改善前房的目的。如患者出现眼压过低,则给予地塞米松球后注射5mg/d,共给予3~5天。对于药物降压48h无好转者,应视情况给予前房注气、玻璃体积液引出或者平坦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易出现纤维瘢痕者于术后立即给予丝裂霉素C。
恶性青光眼在青光眼术后并发症中属于最严重的一种[4]。应立即给予散瞳散及皮质类固醇,对其炎症反应进行控制,并给予高渗脱水以提高其血浆的渗透性,达到减小玻璃体容积与脉络膜上腔积液的目的。
对于I型并发症患者,不必采取手术干预。但应观察其眼压,若持续过低并出现向Ⅱ型发展的倾向则考虑进行脉络膜上腔的积液引流术与前房重建术。Ⅱ型并发症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若4~6天症状改善或者伴有比较严重的葡萄膜炎症状,应进行前记重建术。Ⅲ型浅前房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否则会对其角膜内皮组织、晶状体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周春萍,曹秀芹,刘澍,姜海莲,吴飞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07):63-64.
[2]杨红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19(02):116-116.
[3]叶慧敏,吴任龙,殷义平,陈新.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07,15(05):428.
[4]郑大凤,贾平,汤咏梅,韩亚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分析[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06):621-622.本文是乔玉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