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奇为 三甲
李奇为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 普外科

得了胆囊结石怎么办

2682人已读

胆结石分好多种,平时大家常说的“胆结石”是指胆囊结石,即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在中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大约为10%左右,也就是每10个人中大约就有1个人患有结石。目前还没有预防结石发生的有效方法,但是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或减缓结石发展的。

为什么会形成胆结石?

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成分变化都可能引发结石。目前已知与胆结石形成相关的因素包括:

1. 年龄因素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 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即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

3. 肥胖因素

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4. 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饮食因素是最容易得到控制的,因此医生常会建议胆石症患者“少食油腻食物”,不仅可以减缓结石发生、发展,还可以有效减少脂肪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可以降低胆囊炎发生的机率。

胆囊结石有哪些表现?

其实大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即所谓的“无症状胆囊结石”,多为体检时影像检查发现。结石一旦出现症状,多表现为:

1. 右上腹(右侧肋缘下)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2. 一般按压右上腹(即胆囊的位置)可出现压痛,有时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

3. 化验检查会发现血象升高、肝功能可能轻微异常;

4. 影像检查如B超或CT等,可以发现胆囊肿大、胆囊壁模糊或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即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很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发作时伴便秘、腹胀等表现,有时通便治疗后腹痛也会好转,给确诊带来一定的干扰,此时主要依靠血像变化和B超等影像学改变确诊胆囊炎。

5. 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轻微,常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右上腹不适,有时夜间也会发作,一般血象升高不明显,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壁略厚或模糊,胆囊内有结石等征象。

胆囊结石的危害有哪些?

1. 发展为胆总管结石;

2. 引起胆源性胰腺炎;

3. 可诱发胆囊癌。

发现胆囊结石,该怎么办?

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几类,具体应采取何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1. 饮食控制,定期复查!

首先,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终生带结石,并不引发症状。对血脂高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的人,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食油腻、多运动,有时结石可能逐渐缩小。但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B超检查(每年一次即可,体检时会常规做),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和囊壁变化。

如果复查过程中发现胆囊萎缩或囊壁增厚,此时不能除外发生胆囊癌的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胆囊。还有一种情况,在患者因其它疾病需要进行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等)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同时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即使是无症状的)。这是因为:手术干扰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生率会增加,而且经过手术操作后一旦发作胆囊炎,会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2. 药物溶石,危及生命?

药物治疗胆结石,是针对那些经常感到右上腹不适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这些患者在没下定决心切除胆囊之前,可以通过口服消炎利胆类药物暂时控制症状;也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通过调整胆汁酸成分达到稳定结石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不主张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里,而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复杂。因此不要误信那些所谓“溶石”或“排石”治疗的宣传。

3. 保胆取石,可不可以?

在门诊上,病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保胆取石?”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其有很高的复发率而在20世纪末被逐渐淘汰,目前在国外基本没有这种手术。

研究显示约10%-40%的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5年内复发结石,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胆结石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话,胆囊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且胆囊功能并非人体必须,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良好适应。因此只要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奇为
李奇为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