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问我答话肠癌:直肠癌放疗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开始大部分病人没有明显不适,能正常生活,少数病人出现胃肠道不适、大便干燥,建议适当增加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排便规律,临床上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一方面直肠癌肿块导致大便不畅,排便变得不规律,每日的次数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放射线所导致的放射性直肠炎也会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表现为里急后重,同步口服卡培他滨亦可导致肠道反应。
大多是因为肛周皮肤出现放射性皮炎引起,另外,下端直肠及肛管部位放疗时出现局部软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也会出现肛门部位烧灼感,一般2~3周就会痊愈。
预防:应该保持照射野皮肤 (主要是肛周皮肤)清洁干燥,穿着透气性和吸湿性良好的纯棉内衣,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排便后及时温水淋洗即可,避免局部机械性刺激 (如粗毛巾用力擦洗、手抓挠等)。
若皮肤无红肿、破溃,可使用放疗皮肤保护剂、外用止痒洗剂,如炉甘石洗剂等;
若出现红肿、破溃、水泡甚至溃疡,需保持创面清洁、不受污染,并可使用外用抗菌剂;
保持干燥,可使用红外线照射等;
促进创面愈合,可给予康复新液外用或者灌肠,合理使用水胶类敷料等。
严重者需要补液、激素治疗,必要时暂停放疗。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一般在放疗结束后2周左右症状最为明显,随后会慢慢减轻,大概3~4周大部分病人主观症状消失。放射性直肠炎在直肠癌的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是因为直肠黏膜受到的电离辐射超过其耐受剂量,在放疗半年内所出现的急性直肠炎症反应表现;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是由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未经系统治疗,病情迁延所致,或者在放疗半年后出现直肠间质纤维化、闭塞性血管内膜炎,从而引起直肠局部组织缺血,肠道慢性炎症、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等。
0级:无变化;
Ⅰ级: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习惯改变,无须用药/直肠不适,无须镇痛治疗;
Ⅱ级:腹泻,需用抗交感神经药/黏液分泌增多,无须卫生垫/直肠或腹部疼痛,需镇痛药;
Ⅲ级:腹泻,需肠胃外支持/重度黏液或血性分泌物增多,需卫生垫/腹部膨胀 (腹部 X线片显示肠管扩张);
Ⅳ级:急性或亚急性肠梗阻/瘘或穿孔,胃肠道出血需输血,腹痛或里急后重需置管减压,或肠扭转。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Ⅰ级~Ⅱ级急性放射性肠炎,Ⅲ级以上放射性肠炎较少见到。
I级放射性肠炎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Ⅱ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可以给予口服思密达或者易蒙停止泻处理,如果肛门坠痛明显可以给予西乐葆、散利痛甚至曲马朵镇痛处理,有时临床上会给予灌肠处理;
Ⅲ级放射性肠炎需要灌肠、静脉补液、静脉营养,甚至给予抗生素等。
直肠癌放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血细胞减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骨髓抑制。放疗期间的病人每周必须定期检查血常规,如果出现白细胞降低,根据情况及时治疗;放疗期间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的口服药物以防止白细胞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病程迁延,营养状况很差的患者容易出现骨髓抑制;对于接受术后放化疗的患者,已接受过多个周期化疗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的可能性有所升高。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因为骨髓抑制而停止放化疗。因此,患者及家属对于放化疗期间的骨髓抑制不必过分担忧。
Ⅰ度骨髓抑制 (白细胞在3~4之间),放疗可以正常进行,这时可以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Ⅱ度骨髓抑制 (白细胞在2~3之间),需要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尽快升高白细胞,白细胞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放疗可以正常进行;
如果是Ⅲ度骨髓抑制(白细胞在1~2之间),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暂停放疗,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以升高白细胞,白细胞升至正常范围后监测血常规;
如果达到Ⅳ度骨髓抑制,即白细胞小于1,这个时候需特别引起重视,需要立即停止放疗,门诊病人需急诊收住院观察和升高白细胞,同时预防感染的发生,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待白细胞升高后再考虑恢复放疗。
注:骨髓抑制涉及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里以白细胞为例
本文是顾艳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