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鞘瘤
【疾病概述】
● 三叉神经鞘瘤(Trigeminal Schwannomas)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起源于三叉神经的雪旺氏细胞,其发生率仅次于听神经瘤。 据统计,三叉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0.07%-0.36%[2]。
● 由于三叉神经位置的特殊性,肿瘤常可累及海绵窦,甚至骑跨中后颅窝,引起多支颅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
● 面部麻木和感觉异常为最常见症状。
● 肿瘤巨大者还可出现行走不稳、耳鸣听力减退、头痛等。
● 颞骨CT平扫提示:岩骨尖骨质吸收破坏。
● 颅脑MRI平扫和增强显示:鞍旁或桥脑小脑角区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典型者为骑跨中后颅窝的亚铃状病变。

图1:颅脑MRI增强扫描显示骑跨中后颅窝的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可见部分瘤体呈囊性变
【鉴别诊断】
● 根据肿瘤侵及的范围可将三叉神经鞘瘤分为五个类型[1]:M型(仅累及中颅窝)、P型(仅累及后颅窝)、Mp型(肿瘤主体在中颅窝)、MP型(中、后颅窝肿瘤体积大致相当)和Pm型(肿瘤主体在后颅窝)。
● 需要与海绵窦内好发肿瘤如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等相鉴别。
● 需要与桥脑小脑角区其他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 手术治疗是针对大型三叉神经鞘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神经解剖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多种手术入路已应用于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1、经眶颧硬膜外入路,适用于M型和Mp型。2、颞下经岩骨入路,适用于MP型,多需要磨除岩骨尖部骨质。3、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Pm型。4、幕上下联合入路,适用于巨大的MP型三叉神经鞘瘤。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适用于中小型三叉神经鞘瘤。另外对于次全或部分切除的病例,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法。
【并发症处理】
● 颅神经损伤 三叉神经鞘瘤累及颅神经较多,术后出现颅神经麻痹机率较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颅神经重建等。
● 脑脊液漏 岩骨破坏或磨除岩骨尖部骨质后,如未严密封堵则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可先行腰大池持续引流保守治疗,如无效,则需要再次手术修复。
【实践经验】
● 常用经眶颧硬膜外入路切除累及鞍旁和海绵窦的三叉神经鞘瘤,术前行腰大池置管降低颅内压以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尽可能保护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功能。
● 对肿瘤主体在后颅窝的病例可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中注意保护面、听神经,并可通过磨除内听道上方部分岩骨,切除Meckel腔内的肿瘤。
● 手术策略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保护重要颅神经(如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面、听神经)功能,残留肿瘤可通过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推荐阅读】
[1] 张智峰,刘献志,宋来君等. 巨大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9, 657-658.
[2] Li-feng C, Yang Y, Xin-guang Y, et al.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rigeminal neuromas: an analysis of a 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55 cases. Acta Neurochir (Wien). 2014,Mar,15.
[3] Raita F, Kazunari Y, Takayuki O, et al. Trigeminal schwannomas: experience with 57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eurosurg Rev. 2011, 34:159–171.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