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油性皮肤的常见问题

发表者:王焕斌 人已读

人的皮脂腺广泛分布于人体皮肤中,根据人体部位其分布密度不同,以头面、腋窝、上背和胸部皮脂腺数目较多,其生长发育和分泌受雄性激素的直接影响,此外,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精神因素、脂肪及糖代谢、维生素代谢及消化道功能等也有影响。皮脂分泌异常特别是皮脂增多容易导致各种皮肤问题,如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痤疮等。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皮脂溢出和脂溢性皮炎。

皮脂溢出

本病是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所致的皮脂分泌过多,主要表现为头皮和头发多脂、油腻,鳞屑增多。病因及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是多因素的影响所致。雄性激素水平增高可能是皮脂分泌增多的主要原因,也与年龄、性别有关。临床上常可见家族性分布的特点,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神经系统疾患,如Parkinson病的疾病进展期,皮脂分泌水平可高于正常2倍。Down综合征、动脉硬化、肾上腺肿瘤、癫痫、糖尿病及某些乳腺癌患者的皮脂分泌可明显增加。

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油性皮脂溢出和干性皮脂溢出及老年性皮脂腺增多症。

(一)油性皮脂溢出 除新生婴儿外,大多自青春期发病。20-40岁为高峰,至老年后症状逐渐减轻。油性皮脂溢出虽可单独存在,但往往并发脂溢性皮炎、毛囊炎及痤疮等,临床表现为皮脂分泌旺盛,皮肤表面和头发油腻、光亮,以颜面的前额、鼻部和头皮最为明显,严重者两肩胛之问和胸部亦可累及,皮脂溢出部位擦拭后很快又复溢出由于灰尘与皮脂黏附混杂,可形成脂垢堆积,毛囊口常扩大或为脂栓所充塞。用手指挤压,可见白色线状软脂白毛囊口排出。

(二)干性皮脂溢出 又称头部单纯糠疹。部分患者头部皮屑可检测到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临床表现为头部弥漫性、灰白色、油腻性、糠秕状鳞屑,常伴有瘙痒。头皮通常无明显炎症。呈慢性病程,逐渐加重,久之头发脱落、稀疏。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症状典型者易于诊断,一般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特别是毛发部位,如头皮、腋窝及阴毛被覆部位。炎症较明显,部分息者渗出显著。

(二)头皮银屑病 头皮有白色鳞屑性斑片,皮损处头发呈束状,身体其他部位往往有同样皮损。头部皮损常超出发际,而头部单纯糠疹的皮损仅限于头发分布的区域。

(三)白癣 主要见于儿童,春期可自愈。表现为头皮局限性灰白色鳞屑斑,头发无光泽并有折断现象,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限制过多摄人动物类脂肪、糖类及刺激性食物,使用碱性较强的洗发剂,会刺激皮脂腺分泌,宜使用中性或酸性洗发剂。含有硫磺的洗发剂有助于洗脱皮脂,保持头发的适当干燥和疏松。减少洗发次数可使已溢出的皮脂堆积,形成反压力而有利于减少皮脂分泌。

(二)药物治疗 2.5%二硫化硒香波、2%酮康唑香波,具有杀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用其洗发有助于去除鳞屑和止痒。症状较轻者可适当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复合维生素B。对油性皮脂溢出症状严重者,可选择口服抗雄性激素如螺内酯,每日20~60 mg; 西咪替丁0.2—0.4,每日3次口服。必要时亦可短期服用异维A酸,每日10-20 mg.或维胺酯胶囊,每日75~150 mg。

(三)中医疗法龙胆泻肝丸或健脾丸对油性皮脂溢出有效。干性皮脂溢出可服用去风换肌丸。

脂溢性皮炎

本病亦称脂溢性湿疹。系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成人和新生儿多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可能与皮脂分泌增多或其化学成分的改变有关。有报道在脂溢性皮炎患者表面类脂质分泌并不增加,但其组成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及石蜡增加而角鲨烯减少。在帕金森病时合并脂溢性皮炎,服用左旋多巴及降低皮肤油性后,脂溢性皮炎亦改善。近来学者多认为与正常人群共生的糠秕马拉色菌可能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或加重相关,已有学者证实糠秕马拉色菌抗原可使脂溢性皮炎患者致敏,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IgM及IgA抗体,其中以对卵圆形酵母形的糠秕马拉色菌为主;还有认为糠秕马拉色菌过度生长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表皮可导致免疫炎症反应。亦有报道糠秕马拉色菌可产生细胞免疫。易患脂溢性皮炎的个体,可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所诱发。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的播散性脂溢性皮炎,可能由于免疫缺陷而致糠秕马拉色菌过度生长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往往局限、初发于头部,加重者可向面部、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间部、脐窝、外阴部及腹股沟等处发展。初发皮损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随病情发展,丘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由于部位和损害的轻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头部的轻型损害为小片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基底潮红。以后渐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地图状大斑片,严重者累及大部分头皮,覆有油腻性厚痂,可有渗出,伴有腥臭味;面部皮损由头皮蔓延而来。以前额、眼睑、鼻唇沟为重,呈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片。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覆以白色鳞屑,或黄色油腻性厚痂,眉毛可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表现,睑缘由红的细小的白色鳞屑覆盖。鼻唇沟及鼻翼多表现为黄红色油腻性斑片。男性胡须部位的皮损除可表现为片状油腻性鳞屑形红斑外,常伴发毛囊炎。单侧或双侧耳后可出现红斑、肿胀和皲裂。脂溢性外耳道炎常见于老年患者。躯干皮损好发于胸前和肩胛之间,最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融合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黄红色或淡红色油腻性斑片,有时可见斑片的中央消退而周边形成环状或多环状损害。亦可有玫瑰糠疹样的皮损形态。腋部、外阴部、腹股沟、乳房下及脐部的皮损以播散性摩擦红斑形式存在,上有油腻性鳞屑,红斑的边界清楚,往往呈急性湿疹样改变。脂溢性皮炎的严重程度和病程因人而异。有不同程度瘙痒。由于瘙痒而搔抓,可以引起继发性感染。外用药物不当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改变,严重者可发展为红皮病。 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于出生后2-10周发病,好发于头皮、面部、鼻唇沟、眉毛区、耳周及褶皱部位,表现为油腻性细小的鳞屑性红色斑片,头皮可局部或全部布满厚薄不等的油腻性灰黄色或黄褐色鳞屑或黏着性厚痂,并侵及前额,严重者可伴有糜烂、渗出。常在3周至2个月内逐渐减轻、痊愈。对持久不愈者,应考虑到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可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婴儿脂溢性皮炎皮损突然发展,导致全身红斑、脱屑,严重的可有贫血、腹泻、呕吐,继发细菌感染,称为脱屑性红皮病,有家族史者常有补体缺陷而导致调理素功能障碍。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好发于成人和婴儿,有皮脂溢出体质,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常由头部开始向下蔓延,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诊断多无困难。通常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头部银屑病 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性斑片,局部鳞屑往往将头发缩紧呈束状或毛笔状,白色鳞屑与头皮结合紧密,强行剥离鳞屑,可发现点状出血,结合其他部位的银屑病皮损,不难鉴别。

(二)攻瑰糠疹 好发于躯十和四肢近端,通常不累及头部。皮损常为小片椭圆形、细小鳞屑性斑片,皮损长轴大多沿皮纹分布,且常有“母斑”可见,玫瑰糠疹的皮损没有在皮脂溢出部位多发的现象。

(三)湿疹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需与婴儿湿疹鉴别,虽均可发生于婴儿时期的头面部及躯干,但婴儿湿疹的皮损往往为多形性,常有水疱、糜烂、渗出,头面部明显,且瘙痒剧烈。无油腻性鳞屑及油性痂皮,亦无其他脂溢区皮损多发的现象。

(四)红斑型天疱疮 成人的脂溢性皮炎有时需要与轻度红斑型天疱疮鉴别,后者的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颈、胸背正中部,虽可出现鳞屑性红斑及脂溢性结痂,但往往可见红斑基础上的水疱,且Nikolsky征阳性。

预防及治疗

生活规律。少吃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热水和碱性肥皂洗头,避免搔抓。内用治疗: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复合维生素B。瘙痒剧烈时可用具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或具有抗炎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炎症反应明显、皮损面积较大者,可短期口服四环素族抗生素或红霉素,目的在于抗炎而不是杀菌。局部治疗: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硫磺、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等。可按不同部位、不同皮损选用不同的剂型。对红斑、鳞屑性皮损面积不大者可选用弱至中效糖皮质激素霜剂。有糜烂、渗出部位可先用0.1%-0.2%呋喃西林溶液、0.5%-1%碘伏、0.1%-0.5%依沙吖啶溶液、l:5 000的高锰酸钾湿敷,然后选择合适的外用制剂。也可以选择含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复方制剂,如复方咪康唑霜、复方益康唑霜等。


本文是王焕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