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腺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临床表现
胸腺瘤的临床症状产生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合并综合征。小的胸腺瘤多无症状,也不易被发现。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常有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症状迁延时久,部分患者行X线检查或某些患者在查体胸透或摄胸片时发现纵隔肿物阴影。被忽略诊断的胸腺瘤此时常生长到相当大体积,压迫无名静脉或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表现。剧烈胸痛,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严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引起心慌气短,周身关节骨骼疼痛,均提示恶性胸腺瘤的可能。
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
诊断
1.CT扫描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表现为:位于前纵隔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不伴有淋巴结的肿大。常邻近大血管、心脏,在左侧无名静脉下方,邻近胸骨;若病灶较大可包绕纵膈大血管,CT表现:中等软组织密度,少部分患者可表现囊性化和钙化。
2.纵膈肿瘤需要查AFP和β-HCG检测以便于排除生殖细胞肿瘤;查T3、T4、TSH排除纵膈甲状腺肿。
3.细针穿刺(FNA)可以引起针道肿瘤细胞的种植,因此在考虑胸腺瘤时谨慎使用FNA。
治疗原则
1.胸腺瘤一经诊断即应外科手术切除。理由是肿瘤继续生长增大,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临床症状;单纯从临床和X线表现难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而且良性肿瘤也可恶性变。因此无论良性或恶性胸腺瘤都应尽早切除。有能切除的恶性胸腺瘤可取病理活检指导术后治疗,部分切除者术后放射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病人存活。
2.胸腺瘤切除后,如果病理分期较偏晚,还需要进行术后的辅助放、化疗。
3.未完整切除的胸腺瘤,推荐进行术后辅助放疗。II期(镜下包膜外浸润;肿瘤侵犯邻近脂肪组织或胸膜但未突破纵膈胸膜或心包)胸腺瘤患者不能从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中获益;III期(伴有肉眼下可见侵犯至周围邻近器官)胸腺瘤患者如有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推荐进行术后放疗。胸腺瘤辅助放疗:若切缘清晰或近切缘者剂量为45-50Gy;R1切除的患者给予54Gy剂量;R2切除者给予60Gy或更高放疗剂量;不可切除的病灶,根治性放疗的剂量为60-70Gy。
预后
根据 Masaoka 分期的 Meta 分析研究,Ⅰ期胸腺瘤 5 年、10 年和 20年生存率分别为 92%、89% 和 79%,Ⅱ期分别为94%、88% 和 76%,Ⅲ期分别为 83%、75% 和 64%,Ⅳ期分别为 76%、52% 和 39%。Tseng 等的研究结果与此相似:Ⅰ期 5 年和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 95%,Ⅱ期分别为 91.4% 和 81.3%,Ⅲ期分别为 73.9% 和 46.2%。也有研究显示,MasaokaⅠ~Ⅳ期胸腺瘤患者 5 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 96.1%、89.2%、68.6% 和 19.3%。
有研究显示,WHO 病理分型 A 型、AB 型、B1 型、B2 型、B3 型和 C 型胸腺瘤患者 5 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 100.0%、100.0%、95.7%、81.4%、67.5% 和 50.0%。也有研究显示,A型、AB 型、B1 型、B2 型和 B3 型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0%、92%、81%、88% 和 70%。
我们的手术方式
对于绝大多数胸腺瘤患者,我们采用一侧胸壁3cm小单孔胸腔镜手术就能完整切除胸腺瘤,术后1周以内出院。
付圣灵教授胸外科专家门诊: 武汉同济医院汉口院区,门诊(11号楼,进医院大门右转即到)五楼,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本文是付圣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